Loading...

資料庫

時代講場文章(至2017年2月14日)

民主運動的反思──由湯家驊一文談起

作者網址:http://raymond.datayard.com

湯家驊議員在十一月十八日的《明報》專欄發表了一篇名為〈每一個晚上〉的文章。筆者讀了數遍,感到好好反思香港民主運動的時候到了。

文章指出對民主發展抱持遲疑態度的人,都是「反對民主」、「害怕民主」,且理據陳舊,歪理連篇的人。筆者認為「這不是事實的全部」。

文章揶揄一位被指「反對民主」的年輕人對《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一無所知,對「普選」國際標準一竅不通,暗示他比「支持民主」的年輕人相對質素低落。筆者不清楚湯君是否把相同問題,即時詢問「支持民主」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他的比較方法就有欠公平,間接誤導讀者。

文章再藉白皮書譏諷政改方案的民主倒退,但文件強調的是「參與式民主」,而非港人熱衷的「選舉式民主」;湯君若不是有心隱瞞這點,有怎能責怪一位閱歷不深的學生對一份出台不足兩個月的文件有所認識。這是一位成熟政治人物應有的態度和胸襟嗎?文章更指內地城鄉民主發展的進步,湯君是否了解內地農村選舉政治所產生的「兩委問題」 (即村黨委書記與民選村委代表),已有不少學者研究討論,這是否應向讀者交待說明呢?

善用香港「民主後來者」的優勢

湯君指出民主會帶來公平公義社會,制衡官商勾結最有效工具。這實是不少人的誤解。這話不是筆者說的,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教授,《耶魯評論》定期撰稿人,卡爾.科恩 (Carl Cohen) 說的。他在《論民主》(Democracy)指出不少人把社會領域中一切期待的事物、理想的訴求,無不以「民主」冠名,創造出「民主自由」、「民主權利」等一堆名詞和口號,這是「可悲的」現象。科恩認為倡議這種思想的人是「不假思索和信口開河的推波助瀾者」。在他的《論民主》詳述建設民主的五項條件,其中一項是「民主心理條件」,這包括社會成員氣質、和解精神和客觀持平態度,對照今天的香港,不論各級議會議員、媒體老闆或節目主持人、電台聽眾,大多缺乏客觀持平的討論,充斥的只是意氣用事的謾罵,極難判斷真假的「陰謀」分析,挑動民情的政治廣告戰,缺乏和解意欲的「一拍兩散」談判戰略,種種香港現象,更感科恩說話可貴。

近日來港的彭定康(Chris Patten)也說了像科恩釐清民主概念的話,就是「香港有自由,但沒有民主」,這正點出「政治理想」各領域的區分。作為華人社會民主典範的台灣,也給我們明白到「民主」與「公平公義」的非必然關係,單靠「民主」也不能制衡官商勾結。

需要強調的是,筆者並不否定「民主」,相信民主體制可能是制度史中成本最低、風險最少的個人與國家的權力契約關係和公共管治模式。但必須指出,民主思想是建基於「天賦人權」信念的個人權力基礎上,它可能導致的「反智文化」、「社群解體」危機是需要我們正視和深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 A. Hayek)是一位對專制政體有深刻認識,同時強烈反對民主選舉制度的學者,這出於他不滿政黨鬥爭導致社會分化,使人民捲入無謂紛爭之中,當然這與他的「個人自由」信念、德國暴政歷史和選民能力質疑有著密切關係。

香港作為民主政治建設的後來者,期望能好好反思民主歷史的經驗得失,深研制度和文化上的流弊,努力減少民主政治和選舉文化的負面影響,避免重蹈「台灣民主」的悲劇,相信這是港人期望的民主運動發展,也是對從政者在道德和責任上「最低限度」的要求。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4.11.2005)


Donationcall

舊回應2則


張重輝 / 2005-11-25 02:47:58.0

第一個對民主運動疑慮的解答

楊偉文先生在文章中強調,他不否定民主,並相信民主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政治制度,不過,湯家驊議員的文章卻令楊先生感到不安,以致不得不反思香港的民主運動。反思當然是好事,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對於我們參與的公眾事務,我們真是要時常反省,才能有所進步。可惜的是,楊先生雖然指出民主政治可能出現的危機,卻未能提供改進的建議,他的反思並未能引進下一步探求正面的解決方案。為了鞏固楊先生的民主信念,本人願意盡民主社會公民的責任,嘗試為楊先生釋疑。

楊先生在文章中對香港民主運動有三個主要的疑問:
(一) 香港市民民主心理條件不足;
(二) 民主不一定會帶來公平公義;
(三) 天賦人權可能導致反智文化和社群解體。

楊先生的疑慮其實是個老問題,由他所引述的言論可知,在他對民主運動反思之前,已有其他人對民主政治作出了反思,而他只是引用別人的言論來批評香港的民主運動。反對民主人士和社群主義者 (communitarians) 對於民主制度的批判,亦有不少回應,所以本人先引用別人的見解,看看楊先生是否滿意。以下本人將會對第一個疑問作出解答,至於其餘兩個問題,容後分述。

(一) 香港市民民主心理條件不足
楊先生認為香港市民普遍缺乏民主政治的心理條件,這包括「社會成員的氣質、和解精神和客觀持平態度。」楊先生所持的論據是湯家驊議員指斥一位反對民主的年輕人不懂民主有欠公允,並且他故意隱瞞事實,誤導讀者。據楊先生的觀察湯議員的不成熟民主心理是一普遍現象,「不論各級議會議員、媒體老闆或節目主持人、電台聽眾」,大多是心理不成熟。

楊先生的印象式、集體式批判是不公平的。作為讀者,我們不能從楊先生的言論得知,香港市民是否一如他所言,大多是民主心理不成熟的。本人不願評論香港人的心理是否成熟。誰有資格論斷他人或一個群體心理是否成熟?並且,以心理成熟來衡量個人或群體能否行使他的權利,是非常專權和危險的。我們能否以心理不成熟為理由,不准人發言、投票或結婚,縱然有人言語不清,投票給對自己不利的人或不懂愛人,我們也不贊成先來個心理審查,合格的人才能發言、投票或結婚。雖然我們知道有人會誤用權利,也會互相維護各人的基本權利,只有在非常特別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限制個人的權利,例如我們不准一個被診斷患有嚴重精神病的人投票。量度一個群體是否心理成熟便更危險,這會合法化軍事侵略行動。假設美國提出為中國進行一個政治心理普查,若結果不能符合他們所定的標準,便要中國交出主權,然後由聯合國接手管理。以香港在英國管治下為證,他們相信聯合國管治中國,對中國人會更好。但我們會贊成這樣的建議嗎?

學者提出的,往往是一個完美的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先要達到某個政治理論的完美標準,才能實施這種制度,那麼便沒有一個國家能採用任何政治制度,我們只可處於無政府狀態。由於曾蔭權先生不是一位哲王(philosopher-king),根據柏拉圖的政治理論,他便沒有資格當特首。如果香港不出現哲王,我們該怎麼辦?

其次,香港有沒有楊先生所謂「心理不成熟」的現象呢?據我個人觀察,香港有謾罵、誤導讀者和敵對的言論,但也有不少持平的理性分析。要知道,只要有言論自由的地方,便會有所謂「心理不成熟」現象,一如家人也會各持己見互相爭鬧。謾罵、誤導讀者和敵對的言論,是一些民主政治技巧,只要不超越法律範圍,自由社會的市民便要容忍,這是民主的代價。事實上,爭鬧也有正面之處,就是市民能知道社會究竟正在發生甚麼事情,這要比有權的人在暗鬥,把市民蒙在鼓裡來得好。譬如東江的河水被嚴重污染,市民寧願立即知道消息,驚慌地切法自保,也不希望聽從前言不對後語的謊言,安坐家中。

致於湯家驊議員有否誤導讀者,這便要留待讀者來判斷。民主政治的好處,就是當你認為某位議員不稱職,你可以不投他的票,甚至你可以參選,與他辯論,若選民認為你是對的,便可以把他拉下台。若你不滿一個委任議員、功能組別議員或行政長官,在現存的制度下,大多數人都無法盡公民責任請他下台,讓一個更稱職的人來擔任這公職。

待續

虞瑋倩 / 2005-11-24 23:54:43.0

楊先生露出狐狸尾巴


> 可能導致的「反智文化」、「社群解體」危機﹖


歷史裡面﹐你都知道「反智文化」、「社群解體」發生既﹐多係不開放的專制政權﹐而非開放容許參政的民主制度。香港有那樣東西不及東帝汶﹑不及日本﹑台灣﹑南韓﹖


「反智文化」、「社群解體」正是香港社會太傾斜向商界﹐導致人人向錢看而不向道德看。


 


> 「台灣民主悲劇」﹖


何悲劇之有﹖有暴力政治嗎﹖最少那裡實行了中國土地上面一次和平政權交替﹐那裡講民主﹑人權﹑新聞自由都不會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