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iQuest道在人間

【時代講場】
黃國維:貼地的和平之子

……同樣道理,基督徒亦不能要求其他受苦的人,要他們忍耐欺壓和饒恕別人。所以,當我們面對社會上受欺壓的人,不應呼籲他們忍耐和饒恕,而是要按著基督「愛鄰舍」的誡命,盡心幫助他們,為他們伸張正義。否則就是縱容罪惡,令社會更加不安。……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江丕盛:訴求人性的善

……這次補選中確實有不少選票是基於楊岳橋這個人,甚至梁天琦這個人,在選舉過程和辯論中的純真和真誠而投給他們的。「暴徒律師」、「暴徒」等簡單而惡意的標籤和抹黑,顯然無法說服獨立思考的成熟選民……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潘怡蓉:從政就是學做人

……作為一個平凡選民,我毋須美化任何政治人物,因為看到許多滿懷理想的從政者,一旦進入立法會後,在多種妥協與對抗中,轉變了嘴臉,忘記或淡化了昔日的承諾。然而,在這次的選戰中,除了政黨、政見與選戰策略,參選者的質素與為人必然是個打動人心的因素之一。我驚訝地看到,在我們這樣的時代,一個政壇新人竟然將做人、追求良善成為一種從政的新視界(vision)。……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葉沛森:想像失序的本土身份

過去,本土意識不少人不願意宣之於口,部份原因是它觸及政治禁忌:港獨、去中國化、鎖港和排外等。經過二○一六年農曆年初一的衝突,市民對本土意識的聯想更呈極化(polarize)。本土意識和武力抗爭一時間好像變成同義詞,但這關聯並非必然,保守的秩序也可以充斥著暴力。新生代中不少人擁抱本土意識和想像,教會除非打算任由他們在外頭漂流,否則不能自絕於他們的世界。教會對本土進行思考,應由信徒個人的層面起步。……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江丕盛:超越絕望的上帝

⋯⋯然而,人的行為是否真的可以成為他們生命的最終判詞或結語呢?果真如是,上帝的憐憫和應許仍然是有條件的,而人自己的抉擇則是無條件的;並且,生命是暫時和虛幻的,而死亡卻是終極和不可逆轉的。聖經中的上帝是那使光從黑暗裡發出來的上帝,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上帝。⋯⋯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國維:和平之子的憤怒

……我們必須回到耶穌的榜樣。這位和平之君沒有仇恨,並樂意饒恕,然而祂卻沒有隱藏憤怒。耶穌絕不憎恨祂的敵人,卻表達對罪和不義的憤怒。這樣看來,憤怒與和平並沒有衝突,憤怒和仇恨亦很不同:憤怒的對象可以是人、行為、或事情;但仇恨的對象卻必定是人。在憤怒的背後,存有罪人悔改和消滅不義的盼望;但在仇恨的背後,只有置仇敵於死地的渴望。就是這原因,耶穌不憎恨仇敵,而祂對罪人發怒,其實反映著對他們的愛,盼望他們悔改。耶穌「愛仇敵」,就在祂的憤怒中顯明。……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潘怡蓉:歸回慈悲的季節

⋯⋯二月八日深夜,旺角出現警民激烈衝突,百多人受傷,許多人紛紛出聲譴責事件中的暴力行為。過往社會角力的暗湧,在此事件中再度以尖銳衝突的形式呈現。而大年初三就是大齋期的頭一天,在這充滿不安與紛擾的城市中,人人在各自的表述中,期待對前因後果說出個故事,但卻找不到互相聯繫的情節,也編不出一個祥和的開年圖畫。只見人與人形成更多疏離,社會產生的敵對多過對人的關懷與接納。
大齋期是一個回歸安息的邀請,呼籲躁動的心靈安靜下來⋯⋯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江丕盛:從自義和暴力中得釋放

⋯⋯電影《十年》引用了先知阿摩司的話作為結束:「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摩五13下-14)我們不妨把這句話視為對整個香港社會,而不是僅僅對個人的一個勸戒:整個社會必須「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換句話說,香港的希望不在於最終哪一方贏、哪一方輸;而在於整個社會是否願意真正謙卑和寬容,學習共同尋求「共存活」的「共善」。⋯⋯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國維:《十年》:隔絕與絕望

……以上為這五個故事作出的串連和詮釋,只是我的個人的嘗試和見解。不過這串連亦反映出猶太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一些觀點。從納粹德國和蘇俄的歷史中,鄂蘭指出極權政府的管治原則是把人民互相隔絕,而最有效的,不是牢獄等的身體隔絕,而是透過挑撥離間,把團結的人民打散,叫他們互相猜忌、彼此監控。最令人感到絕望的,莫過於從由隔絕而來的孤獨感。孤獨的人沒有力量,也團結不了。一旦反抗力量不成氣候,政權就穩如泰山,繼續壓制人民。鄂蘭也指出,每個人都要避免自己不自覺地落入邪惡,成為政權的幫凶,而認真思考反省,就是對抗邪惡重要的方法。當我看《十年》時,覺得她的經驗對今天香港有很切實的提醒。……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江丕盛:十年太久 只爭朝夕

……《十年》因此可以是面對香港未來的新起點。在沒有特定的解決方案下,《十年》邀請觀眾勇敢地面對和思考香港的未來,並做出應有的犧牲和選擇。在沒有特定政治正確的故事下,《十年》為新本土電影掀開序幕,把香港的故事繼續講下去。《十年》應該有續集,等待每一個香港人去講述;另一不同角度的《十年》,有待每一個香港人去創造。……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潘怡蓉:問十年

……我們不能保證,十年後所處的社群不會變得虛假、邪惡與醜陋,但是卻能繼續在歷史的脈絡中理解自己身處的時空,對小市民的疾苦保持關懷,對事情作出有理據的思考與判斷,在分辨是非中維護心靈不被污染。我們不能保證,十年後人心不會因外在制度的改變而趨向沮喪與麻木,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並如何回應生活,為了心靈不失去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可以找到彼此扶持前行的同行者。正如在過去兩年,即便在最困厄的處境裡,我們仍見到社會中有許多學者與前線工作者不停地反思與投入改革,也有許多人積極用不同的方式消解社會中的仇恨與恐懼。……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雷競業:十年後的香港?

……我不認為整個香港政府或所有建制派的議員都只是中南海的走狗,但《本地蛋》中的一句話帶出了整部電影的信息:香港社會已失去了信任。到頭來無論政府做甚麼,總有人以陰謀論(《浮瓜》)解釋。造成今天這種困局,政府有不能推諉的責任,若不正視問題,恐怕只會進一步把香港拖入深淵。……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國維:從《魔戒》看盼望

近日接二連三的事件,令人幾乎絕望。基建超支、鉛水、TSA、版權條例、港大等事情,讓我們看到一個不聽民意、漠視民生、甚至與民為敵的政權。書店負責人接二連三的失蹤更顯出背後那龐大勢力的邪惡,叫人心寒。我的不少朋友對城市感到絕望,不少更喊著要移民,尋求彼邦樂土。
  十多年前上演的電影《魔戒三部曲》可以給我們今天一些啟示,也在黑暗中給我們一點盼望。……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國維:港大、TSA,與教會「另類群體」

……今天若我們只作「另類群體」不問政事,只會任憑政權繼續干預教育事務,家庭繼續受奴役。看來「另類群體」的觀念說是漂亮,實踐起來卻難免「離地」。所以當教會是香港的主要辦學團體,教會在家庭和教育有美好的信息和願景,就必須在教育事務上積極參與和表達意見,才是進入世上的鹽和光。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伍偉亨:星夜的光

……若表現主義對人本質的闡述有其睿見,則神學工作者必須認真審視基督信仰與文化藝術的關係。藝術不是人生命中諸多環節之一,人生存的型態便是藝術的展現——人選擇某種形式以發抒性靈,而這種表達又必然植根於某種文化的傳承之中。若這種文化缺少基督信仰的元素,我們又怎能期待漸漬於這文化的個體能足夠地被餵哺,從而言說其自身的基督性靈呢?……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潘信超:入黑暗,出光明的校委會?

⋯⋯黑箱作業這樣方便,校委會當然對光特別敏感,所以校委主席和部份涉事校委在洩密事件發生後,異口同聲指責洩密者道德淪亡,一些建制人物更認為輿論對洩密事情的容忍和同情,是缺乏廉恥的表現。近日校委主席更私自採取法律行動,要禁制一切披露校委會議內容的行為,其霹靂手段,可謂既狠且快!形象化一點說,這不正是光明與黑暗之爭嗎?⋯⋯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國維:咒詛詩與粗口文化

……基督徒面對更大的危機,是抓緊說話的「聖潔」,針對粗口表面的文字,卻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不義。粗俗的人,說話不乾淨,但仍可以有公義之心。信徒若為保自身的「聖潔」去淨耳朵,不問社會上之不義,在神眼中就連粗俗的人也不如。……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伍偉亨:終末論的靈性視野

……最終,甚麼才是神學?巴特對現代神學的貢獻,正是迫使每一位神學工作者不能再規避這根本課題。「神學與歷史之關係」並非本文的焦點,筆者在此的關注,乃是基督信仰的靈性問題,基督徒是否只能以過去的典型作為她信仰的規範?當現代社會等同「進步」,視成法為迂腐,每天標新競異,極機杼蹊徑之致,而基督信仰者卻只能唯古訓是瞻,每天彷彿生活於新舊世界的相激相薄中,教會如何幫助信徒疏解這種如涌湍騰沸的張力呢?……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楊思言:同性婚姻其實不是婚姻平權

六月廿六日,美國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票裁定禁止同性婚姻為違憲,網上討論瞬間狂熱起來。我發現,很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其實沒有考慮同性婚姻在實際上、具體上是怎樣運作的。從這方面去考慮,原來婚姻「平權」(marriage equality)從來都是一個迷思。同性婚姻其實不是將婚姻延伸給更多的人,而是與婚姻的原意背道而馳!
就此舉一些例子。......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陳曉東:城市的哀歌

城市需要多唱哀歌,祈禱上主聽見百姓的呼聲,期盼權貴精英們多動點慈心,與人性的良知善性共鳴。民主是能夠克服人性專政的好東西,然而健康的民主發展,並不需要議員先生和女士們的政治表演,而是需要更多好詩人凝聚我們情感的力量。例如,聽過這首世紀爵士,被貝莉荷麗蒂(Billie Holiday)唱得家喻戶曉的《怪異的果子》(Strange Fruit),我們對美國社會的民權為甚麼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能夠有些進步,就會有多一些瞭解。......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伍偉亨:文藝復興的現代新人

......過去三十年,香港的華人教會急促地關心此世的生活,從封閉於教堂四壁,到今天走入社群,開始熱切參與各類型政治社會運動,撇開其中庸俗的效益主義不論,這種靈性生活的改變,不過是西方基督教當代神學範式嬗遞的延伸而已,除了本土的處境性以外,我們並未為這種範式的轉移提供多少新的原素──香港的神學工作者實應重新反省我們所虧缺的責任!......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伍偉亨:現代性的濫觴

「九二八」香港警隊發放的八十七枚催淚彈,不單催化港人對學生的同情對當權者的恚怒,其後續的影響,滾滾滔滔,勢必重塑一整代年輕人的身分認同並本土的政治板塊,就如八九六四之於我們那一代港人般。對香港教會傳統保守的一翼而言,信徒群體因著不同政治立場而突顯的不虞之隙,茫茫然不知可以怎樣彌合;而更令教牧愕焉眙焉者,則是整個「雨傘運動」仿如在自家的後花園投下一枚集束炸彈,將教會深耕有素的屬靈園圃毀個稀巴爛。信徒群體中的先進亦方始瞿然驚悟,多年來的屬靈教導對新的社會形勢實力不能逮;教會必須對自身的宣講批判地審視,重新指出基督信仰對現代生活的適切性,否則,我們不單將會失去一、兩代年輕人的心靈,教會亦必將因其空洞的信息而繼續為社會所邊緣化。對神學工作者而言,香港教會面前最嚴峻的挑戰,莫過於重新理解基督信仰與現代性的關係,鉤稽觀索,進而為信徒提出對應生活卻又忠於信仰的靈程導引,捨此以外,此際別無其他更為蹙迫的責任。......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黃瑛:潘霍華的生命複調

大概沒有哪個當代的德國神學家能夠像潘霍華(又譯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一九○六年二月四日至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一樣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廣泛的影響。也沒有哪個當代神學家能像潘霍華一樣廣泛地引起爭議。……

詳細內容

【時代講場】
潘信超:雨傘與天國

雨傘運動波瀾壯闊,驀然回首,實在驚覺歷史竟把香港人帶到這個境地。這運動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及回顧,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佔領區的人與事。或許我們首先要問,佔領區究竟有甚麼吸引人的風景?參與者心底裡嚮往和追求的究竟是甚麼?這些嚮往和追求背後代表的又是甚麼?......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