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头版专题

【1893期.头版专题】
承担书写历史的责任
──邢福增荣休讲座回顾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前院长邢福增教授荣休在即,十一月廿八日中大博群在李兆基楼六号演讲厅,为他举办荣休讲座,题目为「过去与现在之间──当代华人基督教史的书写」。讲座吸引了逾四百人,包括神学院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人士等到场旁听。

邢福增多年来专研中国及本地基督教历史,尤其热衷探讨三自运动、家庭教会兴起、政教关系等课题,其研究成果不但有学术价值,更刺激教会反思在艰难时代下应持守的定位及使命。今期头版将重温当晚讲座,回顾他如何以书写历史,参与当代中国教会的命运。

詳細內容

【1892期.头版专题】
学童心声,谁听得明?

在今年首十个月内,全港中小学汇报的学生怀疑自杀身亡个案已有廿七宗,超出过去三年每一年的全年数字。教育局归因于复常上课、学业压力、学童处理人际关系遇上困难。然而,一个「正常」的教育制度,在复常之下,却带来「不正常」的学童自杀潮。到底当局、家长、老师以至社会广大的成年人,可曾真正听过青少年人的心底话,明白他们的需要、面对的困境?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走上绝路?

詳細內容

【1891期.头版专题】
与照顾者同行

今年头九个月,本港已发生六宗照顾者及被照顾者的伦常惨剧。虽然政府近年推出不同的照顾者支援措施,悲剧仍频生。即使九月底社署发起「齐撑照顾者行动」,但上月再有抑郁母用刀刺伤智障孪生子后,刺腹企图轻生。不同类型的照顾者,处境、压力各异,究竟他们面对什么困境?现有的照顾者政策是否到位?社福界如何在现行政策中补位?民间力量与教会团体可怎样与他们同行?

詳細內容

【1890期.头版专题】
教会生活mix & match

过去有不少关于教会职青流失的讨论,一般归因于他们工作繁忙或人生阶段发生转变。但近年有另一现象值得关注:教会生活「组件化」,即同时参与多个教会或信仰群体的聚会,例如参与A教会网上崇拜、B教会团契、C教会服侍。本报早前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510个回覆中,有近四成八人,最近三个月曾参加两间或以上的教会(或信仰群体)的聚会。

有堂会牧者批评这些信徒抱持消费者心态;有牧者则认为他们对信仰或有更多追求,疫情更使此现象加剧。

詳細內容

【1889期.头版专题】
迷羊觅安身之所
离散信徒走向简约教会

近年香港堂会流失年轻人有目共睹。有青年人在堂会事奉,感觉疲累,想找安歇之处;有人因身边年龄相近的团友相继离开,所以另觅群体;有人不满堂会讲道「离地」,因而离堂。为寻觅属灵归属,这些离散信徒纷纷投身简约教会。今期访问的两个教会群体,TGIF及Flow Church以简约的架构及聚会设计,及积极回应社会环境的崇拜信息,吸引不少信徒参与。简约教会灵活的模式,或者值得流失年轻人的传统堂会借鉴。

詳細內容

【1888期.头版专题】
时局变差 教会不景气
60后到90后 仍有兼读神学的理由

……虽然本地神学教育、教会牧养工作似乎备受挞伐,不过好些神学院的兼读课程收生人数,却有明显增长。当教内批评信仰气氛消沉的声音不绝于耳,竟有一群信徒顶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年计去兼读神学学位课程。教会不景气有目共睹,他们却以接受神学训练作回应。本报访问了四位横跨「六十后至九十后」的神学兼读生,探讨他们眼中神学教育的价值。……

詳細內容

【1887期.头版专题】
牧养同性恋者
教会有「Side B」吗?

前些日子,坊间媒体就基督教同性恋「拗直治疗」的相关报道引起热议,相关机构亦受到不少批判。在当代世俗化社会,随着同志平权运动的发展,基督教传统就同性恋的教导愈发显得格格不入而脱节。至于没有宗教关怀的社会舆论,自然没有责任去理解教会教导背后的来龙去脉和复杂现状,一句「说『同性恋是罪』就是恐同」便能结案。正因如此,教会,尤其是持保守神学立场、不接受「认同同志」进路的教会,更有责任在此刻将相关议题摆上桌面检视、探讨:被指「拗直」的基督教机构,真正在做的其实是什么?除了「拗直」,教会还能如何牧养同性恋者?在「基督对抗文化」这条路之外,教会在坚持圣经教导的前提下,仍能找到与社会对话的空间吗?今期我们由热议的风眼出发,釐清当中的迷思与真实,也一同探索关怀与沟通的新可能。

詳細內容

【1886期.头版专题】
战火中实现应许?
以巴冲突下再思圣经「预言」

随着以巴战争再起,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纠结、上帝选民身份与应许之地的纷争,再度引起教会关注。每位信徒心中都有自己所认识的「以色列」。有人诉诸圣经预言,相信以色列是应许的承继者,与列国争战正是实现上主的末世计划;有人认为,现代以色列只是为了自身国族利益,恃强欺压中东邻邦的世俗政权。

圣经中的预言经文应如何理解?当今以色列国又是否圣经中犹太民族的历史延续?今期本报访问了在以巴问题上有着不同观点的牧者和机构负责人,期望梳理出种种结论背后,他们是带着怎样的前设和眼光,来解释上主的话。

詳細內容

【1885期.头版专题】
堂会外的新世代使命之道
──不硬销福音的营商宣教

信徒想实践使命,不一定局限在堂会,除此还有什么场景和方法?过往有商人实践营商宣教,在商业中渗入信仰元素;但近年来,愈来愈多年轻信徒却是为了宣教而出来创业。他们大多选择去宗教化的形式,不硬销信仰,盼望将信仰融入生活中。

今期的三个案例:伊甸、BLANK_SPACE、旷野,其创办者透过创业与人接触,服侍社区。不过,他们坦言经营店铺并不容易。那么,该如何在现实挣扎下继续实践使命?有神学院老师提醒,营商宣教应按部就班,先想方法做好营商的部份。

詳細內容

【1884期.头版专题】
菲律宾半世纪内战中的「耶胶斗士」

在维基百科有一条「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New People's Army rebellion)的条目,这场所谓「叛乱」从一九七一年延续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一些追求正义人权与和平的菲律宾教牧眼中,这其实是一场从未止息的内战。菲律宾政府与菲律宾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新人民军(New People's Army)之间,打过仗,也断断续续和谈过,但自从前任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打破和谈、将共产党定性为恐怖组织、成立「结束地方共产主义武装冲突国家特别工作组」(National Task Force to End Local Communist Armed Conflict,下称NTF-ELCAC)、推行「红色标签」(red-tagging,下称「红标」),以及通过《反恐法案》以来,两者之间的关系再次跌至冰点,菲律宾的人权状况亦急速恶化。

记者亲自走访菲律宾,访问各地教牧,有的坚持和平工作;有的被囚;有的被罗织罪名;有的遭到生命威胁,更有整间教会被「红标」的。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尝试理解菲律宾政府如何利用白色恐怖镇压人权,何以「共产党」、「恐怖份子」、「叛乱份子」只是污名。在采访中,最令记者吃惊的,是即使每位教牧面对极端危险无望的情况,不仅没有想过放弃,更充满着几乎让人想用广东话俗语「胶」来形容的乐观,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勇往直前呢?

詳細內容

【1883期.头版专题】
杀校潮下 
教会办学何去何从?

本港学童人口下降,加上移民潮的冲击,缩班杀校潮再现。面临停办的学校当中,不少是教会学校,当中尤以天主教修会营办的学校占多,更有修会主动将学校交予非宗教团体接办,引起教内外广泛关注。本期访问多名参与天主教办学的教会中人,分析修会办学的处境和停办因由。基督新教方面,亦有宗派领袖受访,分享面对杀校压力的「救校」经验,以及如何在生存的困难中,坚守办学的使命和理念。

詳細內容

【1882期.头版专题】
收生人数大减 年轻人拒入读
香港神学教育到底发生什么事?

九月份是莘莘学子开课的季节,也是神学院开课的日子。然而,本地神学院与这个社会同样闹人才荒!有传个别小型神学院收生不足,有课开不成;即使是传统大型神学院,收生亦不见得理想,什至出现前所未见的新低。究竟香港神学教育发生了什么事?本报走访多间神学院,尝试了解跌势背后的原因,透过神学院老师们的观察与分享,一同为本港神学教育把脉。

詳細內容

【1881期.头版专题】
让灵魂追上自己的喘息之处
基督徒办书店的初心实验

近年基督教书业经营艰难,书店接连倒闭。与此同时,令人意外的却是有新人入行,只是开办的书店不只是卖基督教的书,更会举办许多不同文化活动,其中一间这样的书店Hiding Place(舍下)的店主说,是「由基督徒开办的书店」,却不是「基督教书店」。

Hiding Place两年前开业时,本报曾访问四位店长Joanne、Kenneth、Michael、Gabriel。最近在他们结业前,我们再次到访书店,请他们道来两年推广阅读的经历和信仰体会。虽然告一段落,却仍有年轻人愿意接手,再次让这里成为知识与文化交流的聚合处。有基督教书业前辈慨叹经营艰难,呼吁同行毋忘传福音的初心。在Hiding Place结缘的年轻一代爱书人就以崭新的方式呼应这份初衷,希望保持信仰热情的同时,也能面对更广阔的公众。

詳細內容

【1880期.头版专题】
「面对的是生存问题,不是宗派之争」
专访信义会新任监督杨有志

二〇二三年的香港教会,面对不一样的大时代。在这环境中当上领袖的,会怎样看教会的未来?刚于九月履新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监督的杨有志牧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面对国安法、移民潮、青年人离开、教会老化等处境,今日教会领袖的角色,是要「凭信跨步前行」,在逆境当中能够看见上帝的盼望。作为宗派领袖,他谈到不少宗派的渊源来自国内,而这些宗派在国内已不复存在,今天香港教会要面对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宗派之争。」

詳細內容

【1879期.头版专题】
当丧亲者遇上「安慰灾难」

当得悉弟兄姊妹的亲人离世时,我们作为主内的信徒群体,可以如何安慰伤心人?基督徒领受耶稣基督的福音,经历过福音带来的安慰与接纳,理应是扮演安慰者的不二人选。然而,现实却经常出现「好人做坏事」,丧亲者得不到安慰的情况,更可能造成伤害,究竟是哪个部份出现问题,让安慰者成为伤害者?

詳細內容

【1878期.头版专题】
「我们不是救世主」
陈日君与袁天佑做过的应做之事

走进墙身以红砖点缀、有一整列巴洛克式窗户、充满古典气息的二级历史建筑慈幼会修院,记者向应门的神父道明来意后,坐在小房间内静候受访者到来。不一会,一位满头白发、身穿有点像医院病人服、蓝白细格睡衣的老者,脚步蹒跚地推着轮椅走进来。没像平日出席公开场合时般穿着神父恤衫和罗马领,差点就认不出他就是今天的受访者──陈日君枢机。

这位天主教香港教区的荣休主教,一脸倦容地现身眼前,第一句说的是:「不要拍摄。」自从经历拘捕和审讯,加上抱病在身,故转趋低调。这次受访,陈日君说,是因为他尊敬的袁天佑牧师离世才「讲两句」,忆述他与这位「有爱心又有智慧」的「好兄弟」过往的点滴。

詳細內容

【1877期.头版专题】
工作自主还是无形压榨?
──数码控制下的平台外卖工

平台外卖员以自雇形式工作,随时上线下线,想做才做,看似自由。不过,为了效益最大化,每一张订单的路线、酬劳、送单时间都经过演算法精准调控,工作期间的外卖员,其实时刻处于数码控制之下。外卖员名义虽是自雇,实际是为外卖平台打工,但却不能享有雇员应有的福利及保障。

当中是否存在新形式的剥削?今期专题,我们直击学生当「步兵」的体验,也请来了外卖「车手」揭露行业秘辛。有牧者提议建立专门牧养小组,为外卖工人赋权;亦有神学院老师呼吁信徒,以消费者力量,促使外卖平台尽雇主责任。

詳細內容

【1876期.头版专题】
神学毕业生的「复常」出路

二〇二三年暑假,又一批神学生将步上事奉之路。不过,今年的毕业生可能较以往独特:由蒙召报读神学、社会运动的爆发、疫情期间的限聚,到社会猝然复常,短短三至四年时间,环境似乎已「人面全非」。五间神学院,五个步入事奉的故事,这段时间选择装备神学的他们,在此时毕业,经历了什么,挣扎的又是什么?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