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人的神學

香港信徒需要香港人的神學,那是政治的、為教會而寫的,是為香港這土地的神學思考。

【香港人的神學】
流散以外的兩個身份(下):被揀選的群體

正如 前文所說,根據彼得前書的教導,流散群體帶有兩個獨特的神學身份,分別是:「異鄉寄居」(παρεπιδήμοις)與「被揀選」(ἐκλεκτοῖς)。前文討論了流散群體的異類身份──它不僅是一個基督徒......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流散以外的兩個身份(上):異鄉異類

有關流散,新約聖經其中一段重要經文是彼得前書第一章的引言。聖經如此說: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就是照父上帝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流散的教會群體存在於行動中

教會從來都不是一個靜態的觀念──教會(ecclesia)是一個被召集的群體,她的形成起始於耶穌基督對個人的呼召。不過,當教會群體被召聚以後,教會群體不只是個體的眾數。 單單是一群人,一群基督徒,也不構成......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兩三個人的舍甘納

猶太人的「舍甘納」(shekhinah)概念,強調他們在流散中仍然有上主的同在──上主的同在並非籠統地指耶和華上帝的無處不在,而是強調上主與被擄散落的以色列人走在一起。這種流散處境下的舍甘納,一直延伸......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從聖殿神學到流散神學

 正如 上一篇文章所提及,耶和華上帝的同在,正是猶太人舍甘納(Shekhinah)神學的重點。不過,「上帝同在」的形式卻隨著歷史政治處境而有所變化。  正如德國舊約學者Bernds Janowski在《上帝......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流散中的舍甘納

以色列民的流散處境,導致他們發展出一種流散的神學。「舍甘納」(shekhinah)正是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神學觀念。本文談談shekhinah與diaspora之間的關係。 何謂「舍甘納」?「舍甘納」是猶......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被擄」與「流散」在舊約的七個概念分類

「流散」與「被擄」不可分割──對以色列民來說,作為「事件」的被擄必然地帶來長期流散的生活狀況。因此,我們不能貿然把兩者分割為「負面的被擄」以及「中性的流散」。 不過,被擄與流散都是全然負面的嗎?它們都只......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流散與被擄之間

香港人以及香港教會正面對流散議題,建構一套「流散神學」(Diaspora Theology)似乎有迫切的需要。故此,我將會嘗試在此為這神學撰寫一些神學草稿──粗淺地記下一些想法、寫下一些神學重點,是勾畫......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終末的盼望不是糖衣

……「就此而言:所謂『盼望』不是所望的對象,而是一種任務;不是道德行為的終結,而是目標……基督教的盼望正是在地上呈現眼前的真實性。」 莫特曼的終末論提醒我們:盼望原來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不是逃避現實的信仰糖衣。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巴特早期的政治講道(四)

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四年間,巴特積極在教會與政治之間作疏導的工作,嘗試拉近基督教與政治之間的距離。他在工會演講的目的,就是要在教會與社會主義運動之間建立一道橋。換言之,巴特在工會講座採用一種帶有護教性的目......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巴特早期的政治講道(三)

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巴特認為不應只採取內在和屬靈的手段,不只是禱告和講道,而是通過外在手段。所謂「外在手段」,就是實際的社會行動。「當上帝的國降臨,我們怎可以只是祈禱、唱詩、聽道,美化自己的內在生命,而無視世上的動亂呢?我們基督徒要影響的,不只是個人生命,而是公共領域。」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巴特早期的政治講道(二)

鑑於社會主義運動對教會政治態度的誤解,巴特似乎刻意要讓聽眾對基督教改觀,並強調基督教並非只關心人的內在心靈,而是與社會主義擁有相同社會理念,從而嘗試說服聽眾,理想的社會主義就是基督教本身。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巴特早期的政治講道(一)

或者,華人教會對巴特(Karl Barth)的神學略有認識,但卻甚少談論巴特的講章。事實上,對巴特而言,政治議題從來都是神學議題,神學與政治從來總帶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這神學與政治密不可分的關係下,在巴......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不是留下來,只是繼續生命

作為神學院老師,親眼目睹這兩年仍然有幾十位年輕人進到神學院讀書。認識他們、與他們相處,不期然會問到他們同一個問題:「為甚麼選擇留下來呢?有沒有想過離開香港?」雖然我對他們留在香港讀神學並不感到驚訝,只是既然人在面前,我每次都不禁好奇,向他們問這個問題。……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讀巴特的《稱義與公義》(下)

縱然教會不屬於地上任何政權,她卻代表天上國度「光照」地上的國度,從而在地上向政權反照出天上政體的理想模樣。因此,巴特強調教會對國家的義務(Leistung)。這義務不是無條件對政權服從,而是一個「負上責任行動的禱告」。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讀巴特的《稱義與公義》(上)

有關巴特的政治神學,雖然對華人教會不算太陌生,但要具體說出他的相關著作,卻似乎甚少人能夠做到。當然,巴特早年的《羅馬書釋義》有略略探討過政權與教會的關係(畢竟這作品必定會討論羅馬書十三章),但巴特第一......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基督徒如何面對宣誓的掙扎

這是一篇很務實的文章。近年,不少教內弟兄姊妹面對宣誓的掙扎,不知道如何是好。既然稱得上做「宣誓的掙扎」,就是基督徒要在上主面前宣讀一份自己不太接受的宣誓內容,甚至是違背自己信仰的誓詞。更重要的是,愈來......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沒有名字的基督教

最近重讀一九四八年邊雲波的長詩〈獻給無名的傳道者〉,甚是觸動,在此分享幾句: 弟兄們!你們是無聲無息的磐石,你們也是攻打前鋒的尖兵! 你們是隱藏的教會的基礎,你們是沒有功章的英雄! 你們只知道默默地埋頭苦幹......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基督徒與交友app

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香港單身基督徒尋找戀愛伴侶一點也不易。香港基督徒人數本來不算多,基督徒若堅持尋找基督徒作對象,能夠選擇的實在不多。基督徒的圈子有限,大概就是自己所屬堂會的社交範圍──如果多年來在......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牧者「做事」還是「做人」?

「最近很忙吧?」大概已經變成了香港人對話的口頭禪。 「不是啊,一點也不忙。」相信甚少香港人會這樣回答。相反,香港人都習慣了忙碌,甚至把忙碌與自己的成就掛鈎,覺得一個有能力的人理應都很忙。當然,有能力者容......

詳細內容

【香港人的神學】
另一個流散牧者的故事:希爾德布蘭特

前陣子寫了潘霍華離開德國的片段,今次再寫他的好友希爾德布蘭特流亡的故事。 希爾德布蘭特(Franz Hildebrandt),一九〇九年出生於柏林,母親是猶太人。一九三〇年在柏林大學認識潘霍華,並成為好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