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時代史記 | 邢福增

堅持學習那永遠學不懂的歷史教訓

邢福增 #32:史學革命與史家

在政治風暴下,史學及史家面對怎樣的挑戰?逯耀東老師 是研究中共史學的專家,今集透過他的研究,去了解這個史學革命的時代。堅持歷史的獨立和尊嚴,是史學工作者唯一的責任。

詳細內容

邢福增 #31:基督教出版史的「停刊」與言論自由

文以載道,是基督教文字出版的使命。當坊間報刊面臨被迫停刊之際,回顧中國基督教史上被停刊的個案,包括在香港的《打破》(不是《突破》!)和在國內的《文社月刊》,探討「被停刊」背後的緣由與張力。

詳細內容

邢福增 #30:文革中的中國基督教

文化大革命是「全能政治」的實現,但卻同時見證著「第二社會」的出現。消滅宗教政策真的成功嗎?還是,中國基督教成為「第二社會」存活及發展,基督徒成為保存寶貝的瓦器?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9:後六四的信仰反思

六四後,是無能感與恐懼的世代,
香港教會及基督徒如何作出信仰的反思?
卅二年後,再讀有關反思,又有何感受與啟示?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8:八九民運與香港基督教

卅二年前的春夏,香港教會、香港基督徒的心被觸動。卅二年後,讓我們拒絕遺忘,回到歷史,重溫昔日的片斷。卅二年,每一位仍在堅持長跑的人,加油⋯⋯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7:文革中的「滅教」

文化大革命是「消滅宗教」政策在中國全面的落實,宗教被視為「四舊」,各地紅衛兵衝擊宗教活動場所,連帶統戰部、宗教局、愛國宗教團體這些中共自建國以來管控宗教的體制也一併崩解。
那麼,宗教真的能夠「被消滅」嗎?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6:文化大革命

今年是文革五十五週年。這場早已被中共官方判定為錯誤的動亂,對當代中國的發展有何影響?基督教如何在火紅的革命時代存活?今集,我們先來認識文革本身。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5:五四學潮中的基督教

中篇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是第一部呈現宗教景象的後文革中國文學作品,一九八一年出版之後,深受不少中國青年讀者歡迎,但又引起批判,認為作品宣揚宗教,否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新寫實主義文學,到底作者禮平要藉小說表達甚麼?當時批判文藝作品的宗教,又反映出怎樣的問題?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4:假如他們沒有離開中國

大江大海,風高浪急。去留之間,如何取捨?讓我我們回顧一下一九五〇年代幾位先後離開中國的教會領袖的故事⋯⋯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3:假如陳崇桂沒有留在中國

大時代的去留,改寫了不同人的命運。一九四九年,中國著名屬靈派領袖陳崇桂決定留下,他決定調整,他決定愛國,成為屬靈派參與三自的積極者。一九五八年,他被劃為「右派」。想像一下,如果,他沒有留在中國⋯⋯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2:晚霞消失的時候

中篇小說《晚霞消失的時候》是第一部呈現宗教景象的後文革中國文學作品,一九八一年出版之後,深受不少中國青年讀者歡迎,但又引起批判,認為作品宣揚宗教,否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新寫實主義文學,到底作者禮平要藉小說表達甚麼?當時批判文藝作品的宗教,又反映出怎樣的問題?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1:第二種忠誠

這是一個要求人們「忠誠」的時代 ⋯⋯
今天,我們了解一下劉賓雁如何理解忠誠吧。是第一種忠誠?第二種忠誠?還是從第一種變種出來的第三種忠誠?「做了他應該做的事,說了他應該說的話。」劉賓雁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他的選擇⋯⋯

詳細內容

邢福增 #20:六七暴動後白約翰會督的反思

六七暴動後,不少人都問:香港的路要如何走下去?那麼,香港教會領袖又作了怎樣的反思?我們以當時聖公會港澳教區白約翰會督(Bishop Barker)為例,看看他對工業、教育及青年人的關注。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9:我是誰?六七暴動後的身份尋索

六十年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開始尋索自己的身份。六七暴動後,香港基督教對年青人的身份認同與困惑有何體認?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8:中國基督教需要轉型正義嗎?

轉型正義是面對歷史的傷痕。不論是受害者或加害者,是選擇遺忘?還是直面歷史?中國基督教的歷史,需要何種記憶?面對歷史,我們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7:為何中國基督教沒有「傷痕神學」?

文革後,不少中國知識分子認真反思自己的責任,其中《苦戀》是重要的傷痕文學代表作。不禁問:為何類似的反思未見於中國基督教?走過文革的中國教會,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為何不見有「傷痕神學」的出現?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6:謊言與真話

在政治運動中,人是如何成為「非人」?人為何會洋洋灑灑地講謊言,將謊言當作真理?文化大革命只是四人幫的責任嗎?如何避免文革重現?走過文革,講過謊言的巴金,是如何作出反思?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5:中國基督教眼中的二二八慘案

一九四七年,台灣發生二二八慘案,無數人被大抓捕、失踪、殺害,成為台灣人大半個世紀的傷痕。究竟當時中國人和中國基督徒如何理解此事?就讓我們重溫痛史,尋找線索。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4:在死人中尋找活人

一片埋葬死人的空間,也是讓我們認識歷史及反思生命的地方。跑馬地香港墳場,是現存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墳場;在此安睡了十多位早年來港傳教士的妻子及兒女,以及傳教士,是香港初期基督教的活歷史。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3:趙紫宸的愛情故事

東吳大學畢業、留學美國范德堡大學、後來成為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的著名神學家趙紫宸,為何會與一位沒受過教育、且比他年長兩歲的童定珍結婚?趙紫宸如何從早期的「婚姻的痛苦」中,成為一位一生忠愛妻子的丈夫? ......

詳細內容

邢福增 #12:尋找林昭的靈魂

1968年4月29日,一名身負「反革命罪」的女子在上海被槍決,她的名字是林昭,死時35歲。她在獄中留下14萬字的「血書」,其中提及自己是一位「迷途重歸的基督徒」。讓我們一起認識林昭——為自由中國的殉道......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