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区区老教会游踪

【1902期.游踪】
告别茶果岭村:「尚未完场」之传教足迹

黄彩莲

茶果岭,位于今天蓝田与观塘之间,因山上长有大量茶果树而得名。十九世纪初,九龙东部有四座山丘(茶果岭、牛头角、茜草湾和鲤鱼门)石质较佳,被辟作石矿场,且彼此结盟,号称「九龙四山」或「四山」。

【1899期.游踪】
「外滩」之旅:基督教在尖沙咀

邢福增

……随着时代变迁,尖沙咀昔日浓厚的殖民气息逐渐淡化,成为康乐、商业及旅游空间。有否想过,其独特发展格局对基督教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1887期.游踪】
「下一站,观塘」
百花齐放的基督教社区服事

邢福增

基督教在观塘的事工,最早应是1959年12月于观塘新区(鸡寮徙置区)A座/23座开办的观塘循道学校。新区落成后,一批原居于老虎岩富美村的潮语浸信会会友获安置于此。1960年九龙城潮语浸信会向政府申请在C座/21座天台开办观塘小学(潮光小学)并设观塘布道所。又在D座/20座天台办潮光幼稚园。由于会友增多,天台教会地方不敷应用,1965年向政府购得翠屏道地段建堂,新堂于1967年落成启用,教会改名观塘潮语浸信会……

【1878期.游踪】
油河不绝,蔴地福音

邢福增

百年老区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九龙半岛割让予英国,香港殖民地版图首次扩展。据1861年的人口普查,九龙人口约5,105人,分布于尖沙咀、马头围、土瓜湾及旺角等村落。虽然香港域界有所扩充,但其......

【1868期.游踪】
从大澳龙舟,到老教会的坚持

黄彩莲

从六十至九十年代,鸭脷洲又经历多次填海,释出更多土地兴建房屋。1980年鸭脷洲大桥通车,打通了与香港岛的陆路往来。自始小岛愈来愈不「山旮旯」,人口不断增加,原本小贩林立的鸭脷洲大街,开始有汽车行走。按此社区变迁,鸭脷洲北部属旧区,因此老教会也集中于此。若从利东港铁站A1路牌看,会看见三间老教会的名字。就让我们回到从前较为「山旮旯」的小岛,细味她的历史典故。

【1863期.游踪】
游走铜锣湾与扫杆埔:
三间「第二代华人教会」之旅

刘绍麟

从六十至九十年代,鸭脷洲又经历多次填海,释出更多土地兴建房屋。1980年鸭脷洲大桥通车,打通了与香港岛的陆路往来。自始小岛愈来愈不「山旮旯」,人口不断增加,原本小贩林立的鸭脷洲大街,开始有汽车行走。按此社区变迁,鸭脷洲北部属旧区,因此老教会也集中于此。若从利东港铁站A1路牌看,会看见三间老教会的名字。就让我们回到从前较为「山旮旯」的小岛,细味她的历史典故。

【1848期.游踪】
迎难而上,得人如鱼
香港仔老教会足迹

黄彩莲

……从前每逢新春,众多渔船归来,停泊于此,有些挂上红旗,在海面飘扬,气势磅礴,喜气洋洋。那些年代,香港仔之教会牧者也趁此佳节,上船祝福会友,什至在船上举办新年聚会。笔者也趁此佳节,分享此区老教会之佳美脚踪,以此互勉,并祝愿大家兔年「迎难而上,得人如鱼」。

【1839期.游踪】
区区老教会游踪
回到山旮旯:鸭脷洲老教会

黄彩莲

从六十至九十年代,鸭脷洲又经历多次填海,释出更多土地兴建房屋。1980年鸭脷洲大桥通车,打通了与香港岛的陆路往来。自始小岛愈来愈不「山旮旯」,人口不断增加,原本小贩林立的鸭脷洲大街,开始有汽车行走。按此社区变迁,鸭脷洲北部属旧区,因此老教会也集中于此。若从利东港铁站A1路牌看,会看见三间老教会的名字。就让我们回到从前较为「山旮旯」的小岛,细味她的历史典故。

【1830期.游踪】
道成肉身,服侍社区
基督教在战后荃湾的见证

邢福增

七十年代,香港政府决定兴建地铁,最早通车的观塘綫(1979)及荃湾綫(1982),将两区与港岛中心连接。观塘及荃湾的开发,既见证战后本土社会的重大变迁,也密切影响基督教的发展。本文尝试勾划一幅五十至七十年代初基督教在荃湾拓展的鸟瞰图,借此呈现宣教使命如何借不同方式,服侍社区。……

【1823期.游踪】
区区老教会游踪
禁区与传教:揭开沙头角之神秘面纱

黄彩莲

在这历史背景下,让我们一起寻找沙头角传教的足迹。若翻查香港教会历史旧着,鲜有提及沙头角,比较早的记录,是两广名牧刘粤声牧师(1893-1960)在1941年出版的《香港基督教会史》有关新界龙跃头崇真会的历史中(页142-3),有一句讲及沙头角:「一九○一年,彭乐三任职大埔传道兼沙头角,其时该村慕道既有数人,彭君乃每月入村宣道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