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深閱靈修生活
溫偉耀︰將思想化為不住的禱告

【時代論壇訊】在我們的信徒生活中,靈修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閱讀聖經或是各式各樣的屬靈書籍,都可促使我們的心靈平靜,與上帝對話。日前(三月十一日),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行公開講座,與信徒一同從閱讀中靈修,有近一百六十人出席。

區可茵︰遷徙的靈性與每個人都有關係

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博士區可茵的分享題目為「遷徙的靈性」。她提到,近年歐洲出現大規模的難民湧入,引起應否容讓難民進入的爭議。她曾於英國一家難民救援中心工作,接觸到來自伊拉克、伊朗等地的難民,教授英文。從中,她體會到服侍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服侍主。她提到了來自美國的古迪神父(Daniel G Groody)十多年前服侍墨西哥移民的經驗,令她想到遷徙的靈性與每個人都有關係。

人的一生,心靈都處於移民的狀態,尋找不同的東西。不止一般人,信徒一生亦有許多事情不停尋找,例如是召命、上主的心意,心靈難以安歇下來。她舉例指,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尋找流奶與蜜之地。尋找是人生的一部份,我們常常想找更好的,提升我們的生活質素;難民也在尋找,尋找更好的安身地方。她指人要成長,不斷去尋找是一件好事,也合符上主的心意。

區可茵也認為,信徒的靈性生命亦在不斷尋找自己。尋找的途中,我們不斷認清自己的需要,令我們不會隨波逐流,得到安息。除了尋找自己,也在尋找耶穌。過程中,我們可能只想找祂滿足需要,不是為找祂。不過,靈性會有枯竭的時候。耶穌曾應許過,尋找就會尋見。當我們能安歇下來,尋得上主,心靈就會安穩,走進祂的家。不知不覺間,就會進到心靈的迦南地。她期望人人尋找時有上主的帶領,感到安穩。

夏志誠︰方濟與盧雲為他的靈命帶來啟發

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的分享題為「由方濟到盧雲」。他認為靈修就是要學習不斷從上帝眼中看自己。十三世紀的聖方濟、盧雲神父都為他的靈性生命帶來啟發。他首先提到聖方濟的故事,當中由他的個人理想破滅故退隱靜修,以至後來開始接觸麻瘋病人、重建聖堂,過程中他的生命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動靜相間。從方濟的生命,默觀自己的生命。他引用《方濟及佳蘭言論集》,指出人不是獨立的、全能的。所擁有的,都是從上帝而來。人在上主面前怎樣就是怎樣,不會多也不會少。

從方濟的生命中,夏志誠也看到盧雲神父的影子。他引用盧雲《負傷的治療者》一書,指出作為牧者要承認自己的軟弱。他認為盧雲能好好演繹方濟的精神。當中盧雲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追求成為完美,為他帶來提醒。他形容盧雲的精神反映出靈性上的貧窮,常常保持自謙而不自卑。這種態度,是應該學習的。

溫偉耀︰將一切專注放在耶穌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休教授溫偉耀的分享名為「思愛成病:戀上耶穌的小德蘭」。他提到的,是十九世紀法國的一位年輕修女小德蘭。他指出,小德蘭於廿多歲就已離世,雖不像二十世紀的德蘭修女人所共知,但很多人閱讀過小德蘭的自傳後都會感到震撼。

從小德蘭的生命,溫偉耀自感慚愧。小德蘭純真的心,他遇上了後有意去「征服」,研究她的生命,進入她的靈性世界,當中顯出他心中只為追求他人的讚賞,自形慚愧。他形容,小德蘭是靈修學的天才。她對靈性有極深的體會、表達,而她反璞歸真的態度才是最難得。他認為小德蘭的靈修最重視的是愛。在她的自傳中,首要是不顧一切去愛耶穌。愛是呼召的鎖匙。若沒有愛,一切都沒意義。從中,她體會到「我的聖召就是愛」,將一切關注放在耶穌,以愛還愛。從中,他認為可以學到從愛中自重。每個動作都為愛主而做,常常保持克己。在獨處時,沒人看見時,都不令上主失望。即使處於苦難中,只要想到耶穌的微笑,一切都可化解。縱使遇上痛苦,只要聯想到耶穌受苦時的眼淚,會令自己更明白上主,更接近耶穌。愛耶穌的心,可以轉化為無以倫比的力量,進入更高的境界中,而放下自己的生命。

靈修偉人對現今信徒的啟發

於對談環節,三位講者被問到面對社會的問題,信徒可如何安身立命、活出信仰。區可茵認為香港不少人處於不安,希望離開。她認為這不須怪責自己自私,重要的是內心認清何處才是家。即使移民外地,也有機會融入不了。反之留在香港,建立香港也可以是上主的心意。回應區可茵的說法,夏志誠認為遷徙不一定逃避。基於甚麼作決定才重要。從方濟及盧雲,我們可學習盡量將自己置身於上主面前,思考如何做,比思考做甚麼更重要。若沒有當中的思考,只被外間的張力牽著走是不行的。溫偉耀則認為表面上小德蘭最「離地」。她大半生都沒在社區服侍,改變不了社會多少。但她的自傳影響無數人。從中,她使我們檢視內心世界。他認為出走可能令生活更好,但最重要的是內心。哪裡可使內心安定,哪裡就自然是家,建立起安全感。他對小德蘭最深刻的是雖然小德蘭有個人理想,但不會用自己方法追求,而是安心由上主帶領。

有會眾問及,為何不少靈修偉人的靈修生活會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夏志誠回應指,不少偉人即使處於難過、痛苦,過程中他們不會單單停留於情緒中,而是會不斷逾越,使靈修生活不斷長進。有趣的是,我們可能認為他們感到痛苦,但他們未必如此想。溫偉耀指出,講題中「思愛成病」中「病」字不是指生病,而是愛得深入,原文出於雅歌。他認為意義在於不同偉人所立下的高標準,為他帶來挑戰。在歷史中,真的有人能做到耶穌的榜樣,放下自己的一切去跟隨耶穌,方濟就是其中的例子。小德蘭就像耶穌所講的小孩子,沒有私心,只愛耶穌。小孩會軟弱、逞強,但小德蘭都沒有。雖然不是聖經人物,但她立下一個標準,做到聖經的要求,令他反思自己,不斷學習。

被問到靈修期間發現自己的傷痕可如何處理,亦如何避免自傲。夏志誠認為靈修中不免會接觸過去的經歷。他以小德蘭作例,寄語會眾記得主會明白我們,接納我們,為我們流淚,這就已足夠。當我們明白呼召是為了獲得耶穌的微笑,而非炫耀,則可避免自傲。這是一生的操練,沒人可百份百做到,需要不斷學習、成長。溫偉耀認為靈修中進入自己的傷痕,雖回想起都會痛,但從中可發現主的恩手沒曾離開。他同樣引用小德蘭,指出她無論處於各種處境都不會介懷,定睛於神,就會使自己不會覺得當前的難處是甚麼。這話看似殘忍,心中總會感到難過,但不會被負面情緒控制。情緒的反應不是不重要,但不會成為生命的核心。區可茵則認為提問者對心靈敏感。現代人常隱藏曾受的傷害,不去面對。確認受傷害,可以是一條出路,去尋求幫助,向神講述自己面對的痛苦。

有會眾問及,甚麼能幫助那些聖人的靈修生活。夏志誠回應指靈修始於自己,源於不止息的渴望。過程中需要整合、確立方向。他認為幾位聖人都與主建立親密的關係,形成一股動力、原則,使他們成長。反觀於自己,可學習逐步建立與主親密的關係。溫偉耀認為他們的靈修談不上甚麼特別方法,甚至以小德蘭為例,甚至可以說沒有方法。盧雲曾提到不住禱告,將思想成為禱告的一部份。透過不住的思想,轉化為向上主不住的禱告。他認為大小事上都應與主同行,時常與上主談天,心思就會不斷處於禱告中,成為屬靈上的進步。小德蘭就是不停的靈修,生命中沒有切斷與主的關係。區可茵指出,靈修是學習接納自己,每個生活部份都可成為與上主對話的契機。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