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深阅灵修生活
温伟耀︰将思想化为不住的祷告

【时代论坛讯】在我们的信徒生活中,灵修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阅读圣经或是各式各样的属灵书籍,都可促使我们的心灵平静,与上帝对话。日前(三月十一日),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于圣公会诸圣座堂举行公开讲座,与信徒一同从阅读中灵修,有近一百六十人出席。

区可茵︰迁徙的灵性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博士区可茵的分享题目为「迁徙的灵性」。她提到,近年欧洲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涌入,引起应否容让难民进入的争议。她曾于英国一家难民救援中心工作,接触到来自伊拉克、伊朗等地的难民,教授英文。从中,她体会到服侍弟兄中最小的一个,就是服侍主。她提到了来自美国的古迪神父(Daniel G Groody)十多年前服侍墨西哥移民的经验,令她想到迁徙的灵性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人的一生,心灵都处于移民的状态,寻找不同的东西。不止一般人,信徒一生亦有许多事情不停寻找,例如是召命、上主的心意,心灵难以安歇下来。她举例指,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寻找流奶与蜜之地。寻找是人生的一部份,我们常常想找更好的,提升我们的生活质素;难民也在寻找,寻找更好的安身地方。她指人要成长,不断去寻找是一件好事,也合符上主的心意。

区可茵也认为,信徒的灵性生命亦在不断寻找自己。寻找的途中,我们不断认清自己的需要,令我们不会随波逐流,得到安息。除了寻找自己,也在寻找耶稣。过程中,我们可能只想找他满足需要,不是为找他。不过,灵性会有枯竭的时候。耶稣曾应许过,寻找就会寻见。当我们能安歇下来,寻得上主,心灵就会安稳,走进他的家。不知不觉间,就会进到心灵的迦南地。她期望人人寻找时有上主的带领,感到安稳。

夏志诚︰方济与卢云为他的灵命带来启发

天主教香港教区辅理主教夏志诚的分享题为「由方济到卢云」。他认为灵修就是要学习不断从上帝眼中看自己。十三世纪的圣方济、卢云神父都为他的灵性生命带来启发。他首先提到圣方济的故事,当中由他的个人理想破灭故退隐静修,以至后来开始接触麻疯病人、重建圣堂,过程中他的生命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动静相间。从方济的生命,默观自己的生命。他引用《方济及佳兰言论集》,指出人不是独立的、全能的。所拥有的,都是从上帝而来。人在上主面前怎样就是怎样,不会多也不会少。

从方济的生命中,夏志诚也看到卢云神父的影子。他引用卢云《负伤的治疗者》一书,指出作为牧者要承认自己的软弱。他认为卢云能好好演绎方济的精神。当中卢云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追求成为完美,为他带来提醒。他形容卢云的精神反映出灵性上的贫穷,常常保持自谦而不自卑。这种态度,是应该学习的。

温伟耀︰将一切专注放在耶稣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荣休教授温伟耀的分享名为「思爱成病:恋上耶稣的小德兰」。他提到的,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年轻修女小德兰。他指出,小德兰于廿多岁就已离世,虽不像二十世纪的德兰修女人所共知,但很多人阅读过小德兰的自传后都会感到震撼。

从小德兰的生命,温伟耀自感惭愧。小德兰纯真的心,他遇上了后有意去「征服」,研究她的生命,进入她的灵性世界,当中显出他心中只为追求他人的赞赏,自形惭愧。他形容,小德兰是灵修学的天才。她对灵性有极深的体会、表达,而她反璞归真的态度才是最难得。他认为小德兰的灵修最重视的是爱。在她的自传中,首要是不顾一切去爱耶稣。爱是呼召的锁匙。若没有爱,一切都没意义。从中,她体会到「我的圣召就是爱」,将一切关注放在耶稣,以爱还爱。从中,他认为可以学到从爱中自重。每个动作都为爱主而做,常常保持克己。在独处时,没人看见时,都不令上主失望。即使处于苦难中,只要想到耶稣的微笑,一切都可化解。纵使遇上痛苦,只要联想到耶稣受苦时的眼泪,会令自己更明白上主,更接近耶稣。爱耶稣的心,可以转化为无以伦比的力量,进入更高的境界中,而放下自己的生命。

灵修伟人对现今信徒的启发

于对谈环节,三位讲者被问到面对社会的问题,信徒可如何安身立命、活出信仰。区可茵认为香港不少人处于不安,希望离开。她认为这不须怪责自己自私,重要的是内心认清何处才是家。即使移民外地,也有机会融入不了。反之留在香港,建立香港也可以是上主的心意。回应区可茵的说法,夏志诚认为迁徙不一定逃避。基于什么作决定才重要。从方济及卢云,我们可学习尽量将自己置身于上主面前,思考如何做,比思考做什么更重要。若没有当中的思考,只被外间的张力牵着走是不行的。温伟耀则认为表面上小德兰最「离地」。她大半生都没在社区服侍,改变不了社会多少。但她的自传影响无数人。从中,她使我们检视内心世界。他认为出走可能令生活更好,但最重要的是内心。哪里可使内心安定,哪里就自然是家,建立起安全感。他对小德兰最深刻的是虽然小德兰有个人理想,但不会用自己方法追求,而是安心由上主带领。

有会众问及,为何不少灵修伟人的灵修生活会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夏志诚回应指,不少伟人即使处于难过、痛苦,过程中他们不会单单停留于情绪中,而是会不断逾越,使灵修生活不断长进。有趣的是,我们可能认为他们感到痛苦,但他们未必如此想。温伟耀指出,讲题中「思爱成病」中「病」字不是指生病,而是爱得深入,原文出于雅歌。他认为意义在于不同伟人所立下的高标准,为他带来挑战。在历史中,真的有人能做到耶稣的榜样,放下自己的一切去跟随耶稣,方济就是其中的例子。小德兰就像耶稣所讲的小孩子,没有私心,只爱耶稣。小孩会软弱、逞强,但小德兰都没有。虽然不是圣经人物,但她立下一个标准,做到圣经的要求,令他反思自己,不断学习。

被问到灵修期间发现自己的伤痕可如何处理,亦如何避免自傲。夏志诚认为灵修中不免会接触过去的经历。他以小德兰作例,寄语会众记得主会明白我们,接纳我们,为我们流泪,这就已足够。当我们明白呼召是为了获得耶稣的微笑,而非炫耀,则可避免自傲。这是一生的操练,没人可百份百做到,需要不断学习、成长。温伟耀认为灵修中进入自己的伤痕,虽回想起都会痛,但从中可发现主的恩手没曾离开。他同样引用小德兰,指出她无论处于各种处境都不会介怀,定睛于神,就会使自己不会觉得当前的难处是什么。这话看似残忍,心中总会感到难过,但不会被负面情绪控制。情绪的反应不是不重要,但不会成为生命的核心。区可茵则认为提问者对心灵敏感。现代人常隐藏曾受的伤害,不去面对。确认受伤害,可以是一条出路,去寻求帮助,向神讲述自己面对的痛苦。

有会众问及,什么能帮助那些圣人的灵修生活。夏志诚回应指灵修始于自己,源于不止息的渴望。过程中需要整合、确立方向。他认为几位圣人都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形成一股动力、原则,使他们成长。反观于自己,可学习逐步建立与主亲密的关系。温伟耀认为他们的灵修谈不上什么特别方法,什至以小德兰为例,什至可以说没有方法。卢云曾提到不住祷告,将思想成为祷告的一部份。透过不住的思想,转化为向上主不住的祷告。他认为大小事上都应与主同行,时常与上主谈天,心思就会不断处于祷告中,成为属灵上的进步。小德兰就是不停的灵修,生命中没有切断与主的关系。区可茵指出,灵修是学习接纳自己,每个生活部份都可成为与上主对话的契机。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