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全人教育重建整全生命
林治平:是讓一個人愈來愈像人

【時代論壇訊】不少學生因為功課及考試而感到壓力大。學生不願意主動學習,甚至討厭學習,這是學生的問題,還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出現了問題?我們如何再次讓學生有全人的發展,讓學生重拾學習動機?恩光書院於四月廿二日舉辦「教育學人:在未來的世代重建整全生命」,為未來的教育作前瞻。早上一講邀請了台灣來港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總幹事林治平教授,分享他對全人生命的看法。「全人理念下的教育,諮商輔導就是一個人陪伴另一個人,愈來愈是人的過程。」是次研討會吸引約三十人出席。

一個去人化的時代

林治平積極推動全人教育,除了在學術上推動全人教育的理論,他亦撰寫不少平易近人的故事,讓學生從中領會何謂真正的教育。學像人,也就是林治平認為是教育、諮詢及輔導的終極目標。然而,他概歎指現時卻是一個去人化的時代,教育變得一體化,充滿著機械化的模式。結果學生愈接受教育,卻愈不像人,成為了一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專家,或是技術純良而且感到快樂的機器人。

人為何不能成為人本身呢?林治平指人的主體性在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變化。他先從黑暗時代說起,那時「人不見了」,平民百姓都失去了主體性,成為了客體,從屬於君王、地主及神職人員,人民根本不用談甚麼主體性的尊嚴。到了現代時期,開始肯定人的意義及價值,並使人活出尊嚴,當中還發展出四個Q(Quotient、商數),成為了全人發展的基礎:

一、文藝復興帶來了KQ(Knowledge Quotient、學識商數),追求希臘精神,即是從可見、可感受、可理解、可觸摸及可驗證的方法來認識人及世界;
二、法律制度帶來了EQ(Emotional Quotient、情緒商數),追求羅馬精神,將人應有的權利義務,透過法律及文字客觀地描寫人的角色;
三、宗教改革帶來了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慧商數)及GQ(God Quotient、上帝商數),馬丁路德跟著現代化的步伐,推動全人思考,把看得見的部份和不能看見但存在的部份,作整合的思考,而且尊重每一個人成為獨特的個體。

林治平指頭二者關乎「人擁有甚麼?」,是從人以外的客體來認識何謂人,而宗教改革則關心「人是甚麼?」,並不是從人的身份、或他們擁有的多與少來定義人的重要性,而是從人的內在認識人本身。全人教育便是重視四個Q同時發展。

可是來到後現代,我們再次單面向地看人,只著眼於KQ及EQ,重視技術的專業、功能,卻沒有適當地發展IQ及GQ,令我們失卻了自我:人生變得沒有意義、沒有希望、充滿空無及荒謬、片段及割裂的。我們擁有很多物質,內心卻充滿空洞,這就是林治平所形容的失落的世代。

新世代的全人發展

面對著現時世代的文化衝擊,林治平指這更需要追尋全人發展,在天(GQ)、人(EQ)、物(KQ)、我(IQ)四方面找到自己的定位,讓我們再次超越可見的物質世界,而為著自己的內涵而歡喜雀躍。面對天,我們需要相信及敬畏、面對人需要受及尊重、面對物需求真及求知、面對我需要勇氣及智慧。

聖經中亦出現了不少「找人」的記載,從創世記開始,上帝便已尋找亞當,問他:「你在哪裡?」這是因為他犯罪了而令到「人不見了」。到了福音書,耶穌基督也是在世尋找失喪的人,讓人成為真正的人。林治平指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便更需要重視重人發展。故此,他曾於大學中推動通識教育,大學生必需修讀有關天、人、物、我的課程,讓學生在人文質素、科學、社會關係及靈性上均有所長。

突破機構副總幹事吳渭濱博士回應時指在普遍教育制度底下,雖不談宗教,但亦會講及靈性教育,他舉例指關俊棠神父推動人生教育,學習人與人及人與世界的聯繫,亦透過自處教育來處理「我是誰」的問題。然而,人現在恐懼學習。在這個考試主導的環境中,考試內容框定了知識,學生需要不斷學習「甚麼」及「怎樣」的問題,卻少有探討「為何」。他鼓勵我們需要讓學生重建對知識的動機,締造空間,讓他們出於好奇而主動學習。


吳渭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