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关怀贫穷生命转化系列

关怀贫穷生命转化系列(六)
生命见证,燃亮社区

香港贫穷人口已达至一百卅四万,1不少是住在偏远或人口密集的社区。他们在社会被边缘化,资源匮乏外,更面对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正如耶稣选择成长于不是好地方的拿撒勒(约一46),亦走遍受南部犹太人所藐视的加利利2,城市睦福团契也定意走遍特殊社区,包括布满劏房天台屋的旧区、全港最多综援户的葵涌邨,亦有宝田邨……

宝田邨除公屋单位外,也是全港最大的中转房屋及收容中心,为天灾或欠租而无家可归者的住处。目前,九座楼宇入住超过一万人,属临时╱短期性质的竟达四千多人,不少极为基层且拥有复杂背景。入住者抱着短暂寄居心态,难以建立邻里关系;他们亦因车资昂贵,与亲友减少来往。当遇上问题时,支援不足,危机频至。

面对这个处境,我们从三个向度——一、居民与教会╱社区团体(intra-community bridging)、二、居民之间(bonding)、三、跨界别(bridging and linking),结连社区,编织承托网络。我们与教会分享异象,祈祷守望社区,建立网络。我们欣赏区内不同宗派教会长期委身、到地的服侍。而教会成员多样化,可针对服侍需要,配对合适肢体及街坊义工跟进。除此,我们也与跨界别单位合作,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识及关注,凹凸互补下共同成长。单亲妈妈阿美正是所结的果子。

「我觉得自己就如一堆垃圾,被人弃置在收容中心。」这是她刚搬进收容中心的感受,处于心灵最破碎的时候——与丈夫离异、与儿女关系欠佳、经济紧拙……多方压力下,她想了结生命。

神让我们接触到她,给予具体生活支援,也关心她埋藏在心处多年的郁结,鼓励她参与聚会和义工服务,有堂会弟兄姊妹与她同行,她深深经历主爱。她更宽恕前夫,乐意照顾患重病的他。现时,她常面带笑容,也成为了教会信徒领袖。

因她较熟悉邨内文化及邻里关系,当与跨背景人士合作时,使服侍更具果效。近日她主动构思,并在睦福协助下筹备交换物品平台,鼓励街坊诉说生命故事,从受助者转化为助人的「和平之子」。一点点爱能够燃亮在困境的街坊,让互助互信意识能薪火相传。

我们义工中也有不少同类街坊,他们本应需要被关心,却愿意付出爱心,服侍其他街坊。我们鼓励他们成为社区侦测网,可更快发现并回应需要,邻里关系亦变得紧密。我们同时联系其他跨界别单位转介合适资源。透过三个互助网络,我们在宝田邨及更多贫困社区中看见希望。

在人眼中,困苦是贫穷人调子,是边缘社区矩阵(matrix),但正在此我们与神相遇3。耶稣一生爱与释困的行动,为人而道成肉身的生命(being-for-others),在十字架上最深切的表明出来。我们作门徒,当跟随耶稣,学他样式,舍己为他者而活(pro-existence),经历生命转化,正如阿美转化成「和平之子」的经历。

去年,我们已经配对超过八百户家庭予不同的「和平之子」长期关心。盼更多肢体与我们一起建立「和平之子网络」——关心贫穷人的信徒网络,让更多人经历神。

睦福一直为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伙伴机构,共同致力推动并发展扶贫工作,深愿更多生命得以转化。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致力推动社区转化及生命转化模式,欢迎联络同工了解详情,参与扶贫运动,携手转化社区和生命。如欲了解更多,请浏览网站www.hkcnp.org.hk或电邮至info@hkcnp.org.hk

(作者为城市睦福团契总干事。系列文章由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供稿,每月刊出一次。)

1.扶贫委员会,《2015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香港:扶贫委员会,2015),页54。134万为政策介入前的数字。
2.吴罗瑜编,《圣经新辞典上册》(香港:天道,1993),页536。
3.C.S. Song, “Oh Jesus, Here with Us”, Asian Faces of Jesus, ed. Sugirtharajah (London:SCM, 1993), 131-148.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