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學校公民使命及《基本法》教育交流會
梁恩榮:公民教育核心是政治教育

【時代論壇訊】教育局在六月初發佈了最新的基本法教材,有指教材中有不少讓人聯想到思想灌輸,甚至「洗腦」的內容。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中學部舉辦「學校公民使命及《基本法》教育交流會」,討論目前政府要求學校增加《基本法》教育的時數和推動更深入的基本法教育,在學校裡的基督徒老師應該要如何回應和怎樣實踐基督教倫理的教導。

想像:在公民教育實踐基督宗教倫理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副教授梁恩榮以「2047與學校的公民使命:香港核心價值的守護者」為題,帶出學校和教師在公民教育之中的角色,並且透過親身的接觸與觀察,肯定目前通識科老師的專業和持平,以及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學校具有公民使命,應該要能培育學生成為公民,而公民教育的核心是政治教育,要能讓學生能運用知識和理性分析不同的政治事件,從而成為負責任的公民,而不是在缺乏知識向度的情況下人云亦云。他在分享的最後強調「當我們常常說很多關於民主人權法治的事,但學校的校政又不民主又不自由,亦不尊重人權,我們會將教學的結果完全摧毀。」因為學生在知識層面學習成為公民的同時,若看到學校並沒有相應的態度和行動,只會令他們質疑學校、老師以及他們所受到的教導,令公民教育功虧一簣。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鄧希桓以「實踐學校公民使命的空間」為題,分享和介紹香港天主教如何在學校推動天主教倫理的教育,例如編寫天主教倫理的教材,並且提供相關的師資培訓和提供不同的專題講座,讓老師能更了解天主教在不同議題上抱持的態度,並且獲得政府以外的資源協助,在教學上更具信仰的視野與角度。在分享的後半部份,鄧希桓與參與者分享他在二○一五年暑假所完成的研究及研究數據,其研究與「九十後」學生尋找和建構其公民身份相關。他指出從研究數據可見,超過六成參與計劃的學生認同「世界公民」的身份多於國家認同的身份,而且愈認同世界公民身份的學生,通常亦會認同民主的價值。他認為目前年輕人接觸資訊的渠道很多,並不只有在學校裡學習與建構其公民身份與視野,而研究所得的數據亦引證了這一點,因為有九成學生認同互聯網能加強他們的政治或公民意識。

實踐:《基本法》教育的可能性


「如何教中學生認識《基本法》」是教協理事及中學通識科教師方景樂分享的題目。他認為在目前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下,最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主動思考怎樣推動基本法教育,不能被動地採納政府指定的教材和課程。他提到教協正遵著這方向推動撰寫《基本法》教材的工作,並提醒參與者教材與教程的重要性,因為若教師在將來政府正式推動《基本法》教育時,只照單全收政府所提供的教材或教程,將會被政府限制他們的教學內容與方針,所以目前撰寫教材是相當重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李敏儀以「政治與法律的關係」為題,分享從法律的角度應該怎樣看待基本法。她指出中國與英國兩國政府對法律的定義本來就有所不同,在兩國討論香港前途問題及後來制定基本法的時候,有很多誤區,使基本法內容有很多含糊之處,這些含糊之處亦正正造成了今日香港政治議題的困局。

主辦單位在當日預留了時間讓參與者在嘉賓分享時間結束後一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有參與者提到自身的經驗,認為目前政府並不鼓勵機構自行撰寫基本法相關的教材和教導,另外也提到香港人建立身份認同的困難,方景樂回應時提到他認同現在香港人要建立身份認同是一件困難的事物,特別是在國家認同的方面,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正處於一種「想認,但認不得」的狀態。不過在學校裡教導學生的時候,不應該有任何偏頗和預設的答案,而應該讓學生多提出問題,讓他們能夠將現實與所學到的知識結合。另外,梁恩榮在討論過程中,亦有再次提醒參與者.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持守言論自由,在法律限制之外的議題都應該能在課堂上討論,只是要提醒學生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

是次交流會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中學部舉辦,七月七日假宣道會忠主堂舉行,約二十位教育界人士參與。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