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使命商道論壇系列

香港處境下的教會使命實踐

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指出,語言是需要處境來讓人理解其意思,也要在人類的生活中活現出來;否則,我們不會真正了解語言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同樣,教會存在二千年,處於不同處境之中,門徒群體從上主的語言(耶穌),讓我們活現於轉變的世界中。教會的存在,所活現出來的生命,與轉變不定的世界環境,會牽引起不同的行動;不過仍然因為耶穌基督是核心,形成一個好像旋風般的動力。教會,便是處於耶穌與變幻世界之間,在不動的真理與幻變的張力中,不斷更新的門徒群體。

教會二千年來在歷史中留下不同的痕跡,亦累積了因應處境改變的群體生活,沉澱出豐盛的神學反省。這種對上主寶貴的認識,同樣離不開三一上主、世界及門徒群體三者所組成的故事。這種由經世三一(economic Trinity)開展的故事,讓今天處身香港的門徒群體,再次回溯過去做成今天的我們,也將會塑造出明天的門徒群體的方向。透過兩期的文章,將會從回顧香港教會參與在市民需要的歷史裡,再到今天教會面對弱勢群體的踐行,嘗試描繪一幅香港教會的圖畫。

香港教會的根

基督教會在香港大約有一百七十年歷史,一九四九年中國大陸政局變化亦成為香港教會歷史的分水嶺。過去在不同宗派的宣教士眼中,香港只是進入中國的橋頭堡或後勤基地,並不是他們致力要開拓福音工作的地方。但香港自從一八六○年到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的人口流動,間接模塑出香港教會的發展。後期這段時間不少宗派也紛紛因避戰,而遷到香港建立教會基址、聖經學院等等;當時,不少教會積極投入拯救難民的工作。同期,不少西教士移居在港,加上在抗日時來港避亂的社群,更建立起不同源流的福音堂會。在這種種實況處境中,教會肩負了傳揚福音、為會眾及百姓提供生活需要的支援,對全人的整全生命作出關顧的福音工作。

戰後重光的香港人口劇增,從一九四六年的一百六十萬到一九五六年的二百五十萬,上世紀五十年代這有趣的殖民社會,由一群不以香港為家的統治者(英國),卻統治著一群同樣不以香港為家的被統治者(難民)。大家對這一小片土地的投入與熱愛,頓然產生一種虛無的張力。當時有些聖經學院,為了培育未來仍會回到國內的傳道、牧者,特別在暑假開設工藝訓練班及農業訓練班,讓同學能藉實用技能:縫紉、做醬油、編製藤具、養豬等等,預備在貧乏的國內能一面自食其力,一面傳道。這種按處境而培育上主工人的訓練,成為香港福音基地的本質。同樣,當時不同宗派在調景嶺難民營、港九各徙置區同樣開展基督教社會服務、幼稚園、天台小學以及救濟福利等等。

戰後的香港面對大量難民的需要,一九四八年香港政府在華民政教司署下成立了社會(福利)局,但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救濟。於是,來自教會的救濟機構,便成為其中重要的角色。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的記錄,一九五八年有七十所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機構,有教會背景的便佔了廿三所。他們的工作從戰前照顧社會裡的老弱孤寡、殘障人士;到對難民的救濟、食物、衣服、醫療等工作都有。這些看見處境的需要而同在於這細小漁港的經歷,便是上主在香港歷史裡留下的記號。

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是上主讓香港結集眾多宗派於此的處境。也可以說是一個教會參與在「吃救濟品的時代」,也是海外基督教差會、救濟組織等積極作出支援的年代。這種因為處於戰爭,面對大量難民生活需要的處境,著實是當時教會作出的福音踐行,以行動成為百姓在精神、心靈、物質、肉體、知識及技能等方面的支持,亦成為建立今天教會在香港的美好見證。香港的建立,著實是有賴教會參與在其中的。

九七回歸後的教會

戰爭的年代過去,當日寄居在這地的市民有些開始留下紮根,有些仍盼望能移居更美好的他鄉。到回歸前後這數十年,教會在這地的角色從與市民同在、共渡難關,到生活安舒而盼望以信主人數的增長為目標;自身的定位便游走在這時空之中。美好的時代出現,植堂、擴堂是理所當然的事,福音是要傳開,人數是天父增添在祂的教會裡。西教士或差會完成任務漸漸撤離後,將這一片土地的工作,交給本地教會負起延續開墾與栽植的使命,如此,我們便需要重新認識這個年代的處境,讓跟隨耶穌的門徒(包括信二代及未扎根於香港的年輕人),重新將福音活現於這時代。下一期,將會從不同堂會的經驗,分享各堂會將福音宣講與踐行並重的例子。

總結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親身經歷「從言詞轉向真實」(a turning away from the phraseological to the real ensued),將生命從言說的哲理思考,到整合行動的整全生命。的確,福音不只是讓人知道及認識,而是將生命進入一場更新、改變的行動。這種整全的生命,是為了讓不同處境出現時,上主的工人仍能在這些狀況下,活出跟隨基督的門徒身份。

當日,耶穌在福音書裡從「八福」展開宣告,對所有跟隨祂的門徒,帶來一種新的視野,並希望它能成為生活方式活於羅馬帝國之中。這種宣告,一直影響道成肉身以後的所有門徒群體,所持守而活現出來的耶穌的道路。教會身處於幻變的處境,仍然能捉緊主耶穌成為核心,與眾多有需要的群體共渡邁向終末的道路。

(編按:使命商道論壇系列之四。今年使命商道論壇將於十一月四日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主題為「信心的跳躍——青年社創.跨代同行」,詳情及報名請參豐盛社企學會網站:http://www.fses.hk/BAMF。注釋從略,詳見網上版。)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