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劉進圖「給下獄青年的信」

《給下獄青年的信》自序

 二○一四年初遇襲受傷,在病榻上寫了好些短篇感言,二○一五年夏結集成書,名為《迎鋒而立》。二○一五年秋,替《明報》副刊寫書評,為青年人介紹啟蒙書籍,二○一六年夏結集成書,名為《書海迎風》。二○一七年初,我在《時代論壇》和《格思》(iQuest)已發表了不少和基督信仰有關的文章,心中開始盤算,不如把文章結集成書,當時連書名也想好了,叫《迎峰心旅》,寓意基督徒入世是一趟登山朝聖的心靈旅程。我為此求問上帝,在每天默想聖經與禱告時安靜等候,但得不到任何鼓勵,我感到有點不對勁,於是決定把事情先放一放,沒有和相熟的出版界朋友洽談。 

二○一七年秋天,我看到公民廣場案和東北發展案的上訴裁決,把原來判了社會服務令的年輕人改判即時監禁,感到不服氣和難過,覺得要為這些年輕人講幾句公道說話。他們雖然觸犯了法律,但他們並非像上訴庭法官說的「口是心非」,他們是誠實善良、關心社會的青年,只是選擇了一條法律不容許的抗爭之路,所以要接受法律制裁。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的抗爭手段,但應該理解他們的出發點和目標,尊重他們為社會尋求民主與公義的情操。 

我完全沒有料到,寫這個《給下獄青年的信》會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寫了這麼多篇,遠遠超出我當初的計劃。事實上,我在寫作路上一直有疑惑,我是頑固的「和理非」堅持者,不贊成勇武抗爭,與積極參與社運的年輕人「道不同不相為謀」,加上我是「大中華膠」,從小便選擇做中國人,與社運青年普遍抗拒中國,可謂壁壘分明。而且,我關心的對象有許多並非基督徒,我在每週信函中和他們分享自己在基督信仰裏的靈性追尋和掙扎,這樣是否適合? 

我把這些疑問,在默想和禱告中帶到上帝面前。我和上帝說,寫這些信不是為了說我想說的話,是說祢想說的話,如果祢沒有話要對他們說,我就擱筆好了。然而,上帝不讓我停下來,每次動筆卻想不到該寫甚麼時,總會有信息自然浮現,大部份是新的、從未形諸文字的,也有部份是舊的、過去發表過的文章;有一些信息湧現時,大半個晚上無法入睡,翌晨醒來仍歷歷在目。這種半被動的寫作方式,我過去甚少體驗,起初很不習慣。事後回看,我相信上帝是藉著這寫作歷程教導我,讓我學習怎樣去理解和關心香港年輕一代。 

二○一八年初,我開始思索,是否該把信函結集,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我直覺認為,該找一家大的基督教出版機構,這樣比較保險。然而,在禱告中浮現的,卻是一家我不認識的、規模較小的出版社的名字,我有點莫名其妙,硬著頭皮問一位在神學院教書的朋友,拿了那出版社負責人的聯絡方法,冒昧地詢問對方是否願意為我出版;我還特地說明,這些文章全部在網上發表過,公眾隨時可以上網免費檢閱,印刷成書未必有很多人購買,要冒一定的風險,誰知對方一口答應。就這樣,德慧文化成了《給下獄青年的信》的出版機構。

(《給下獄青年的信》現已出版,於香港書展一樓榆林書店及三樓德慧文化攤位有售。)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