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使命商道论坛系列

从公共神学看教会的角色

教会的角色可以有很多,虽然整体上可以理解为是演绎着并彰显出配得称属于基督「身体」的种种功能。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在地的教会,也可以要求教会突显其该演译的各种功能角色(弗四15-16)。(姑且不在此讨论「教会」和「神学」的定义)公共神学强调其神学信仰意识的在地性,公共神学也突显其神学意识的公共性,公共神学也可以被理解为神学信仰意识的在地性与公共性。这明显是有别于古典形上学式真理探索的哲理思维模式所建构的古典神学什或教义神学所阐明的神学论述,其用意乃在维护信仰在面对哲理或科学的挑战和质疑时经常所做出的辩护性陈述。

从宣教的角度,和从扶贫或社区服务的角度看教会,都可以列出教会各种该彰显的角色和使命。从公共神学的角度来看教会,可以是对教会存有着某种期待,期待并重视教会对(不)参与公共事务所该彰显出其信仰中的神学信仰意识,从而来探讨教会或许(不)该承担的公共责任与使命,并且希望从圣经与神学的角度,尽量釐清教会的在地性及公共性的使命和任务。

一般而言,教会的内向性往往导致圈内生态为其首要存在关注的任务,而忽略了其普世及公共使命与责任,除了在宣教传福音的旗帜下能进入普世关怀的讨论/实践外,什少可以在个人救恩论的垂直线以外从创造神学的角度去思考教会的在地角色与责任。

虽然神学与教会的关系向来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暧昧」关系,而神学与公共之间又存在着某种「公」与「私」之间的「张力」;公共与教会之间也不无存在着某种「内」与「外」之间的「排他性」及「共同性」,但教会、神学与公共之间乃一相互关联的有机共同体,其存在并非可以随意将之切割并独立抽离于他者的存在现实而论述。「角色」意味着关系间的「互动」与「互通」性。教会作为信仰群体的组成,在组织与制度的发展下,其独特的有机体,会使之随群体的组成变化而发展。这群体的变化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在真实生活世界的处境中所经历的影响而演变及转化。由于教会同时也是公共社群中的一份子,这基督信仰群体与广大公共社群在每天生活中有着千丝万缕的互涉关系,在公共社群中所体现的权力架构、政治经济及整体政策的实行与管治上关系尤其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状况。这互涉的关系,有三种层面:矛盾(教会神圣和社会世俗之间的矛盾)、相融(教会与公共社群的共善面向)、强弱(权力、财力、人力的不均匀较量

公共神学就是在这三种层面中,担任其先知批判的角色,也为信仰群体提供并指向其仆人身份所应承担的公仆责任,体现服侍普世神所创造一切的角色。让个人和信仰群体作为公共社群的一份子,与广大公共社群共存于每日生活现实空间里所意识的命运共同体,随时彰显其信仰中的仆人身分及发声于各社会层次的论辩中,共同导向社群生活所需体现的共善,于在地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肩负着人类文化与文明建设的使命,这正是公共神学的建构与贡献。这互涉的言论沟通行动,正是神学参与公共事务的论述及行动之在地性的彰显。

教会在顾及内部的需求和议程忙碌中,聚焦在天堂/天国的事工里,难免会忽略让「他的国降临」和愿「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普世在地性,一般多从福音普传的角度来理解天国的降临。圣城和新天新地的「降临」固然有别于信徒期望着升天会见上主的期望,「升天」的概念亦可能与「降临」的概念什或是背道而驰,期待「上升」的信徒群体可能对天国降临的概念会有点感到无所适从,等待「上天」的人也可能会惊觉「天国」竟然是降临下来如先知一早所传讲的信息般。期待天国的「降临」与期待信徒的「上升」这两个概念对信仰群体提出的要求都非常不同。其差异处可能就是体现在其信仰的在地与公共的实践性。

教会有持守神于创造中所赋予人管治的责任(创一28),也意味着有参与搭建人类生活共存共有共享所须的体制的必要,而人类若要共存共有共享一切创造及生存的资源,就必须搭建有共识的公约,更有责任参与其持续的实现。教会绝对需要扛起,并参与设立和执行「公理」的使命(赛四十二)。而公共神学就是教会实践这些角色所依赖并建构的信仰意识之基础内容!

(使命商道论坛系列文章)


作者为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香港研道社:圣经研究和应用中心主任﹝义务﹞、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研究员。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