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特寫

「基督教音樂不只是敬拜音樂!」
吳秉堅金培達激勵下一代創作更豐富音樂

【時代論壇訊】「基督教音樂唔只得一款㗎嘛……而家好似得敬拜的詩歌,咁樣係有問題。」兩位資深基督徒音樂人吳秉堅與金培達近日聚首,談論本地基督教音樂發展的進程,面對這個世代,他們對於本地基督教的音樂,仍然有話要說。

說起吳秉堅,不得不提他八十年代與幾位伙伴發起「齊唱新歌」熱潮、並一手創立香港基督徒音樂事工協會(HKACM;前身為香港基督徒音樂協會)的歷史。他說,當年接受蘇恩佩挑戰,引入「啱音」的廣東話詩歌,只是單純地想年輕人把詩歌聽得入耳,在無心插柳柳成蔭下,卻造就了當時的年輕一代基督徒。今時今日,吳秉堅見到教會年輕人流失的危機,似乎教會不能提供與今代年輕人生命有所共鳴的東西,他深感歎惜。他覺得要為下一代的基督徒作一些事情——用他最擅長的音樂,來激勵他們。他深信,要令教會有所增長和發展,少不了的三件事,就是好的講員、好的音樂和兒童的事工。

《齊唱新歌》為何成功?

談起八十年代的《齊唱新歌》時代,歌曲之所以很快地便進入教會當中,能迅速傳開和受到喜愛,吳秉堅解構當中原因:當時那是一系列新歌;那些歌在廣東話是「啱音」合符廣東話音調的,令當時的青年人更能明白信仰內容;每首歌作詞人翁慧韻等人也認真想過要說些甚麼,信息精準、貼近生活,甚少重複。

他形容當時的「齊唱新歌」風潮持續了整整約十年。其後,上帝開始像使徒行傳般讓他們分散,當時大家對基督教音樂的看法有點不同,也各有負擔,便分開發展。之後有不同的音樂機構開始出現,他形容九十年代是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

九十年代中期,在ACM,大家重新思考新的方向,同期,美國興起了敬拜音樂,就是Don Moen——Praise Music的一班人,「我們便覺得很適合本地教會用,於是便想能否做這些音樂,便作出嘗試,結果便製作了《齊唱短歌》,希望學習別人的敬拜音樂。看見了果效和良好的反應,便開始製作所謂的概念專輯,包括《祢是王》、《大祭司》等,於是又興起了一股敬拜風。」其後,一些音樂機構也開始創作敬拜音樂,那些機構的敬拜音樂也慢慢成熟,便再返回百花齊放的年代。

本地的音樂人「太懶了」!

不過發展至今,吳秉堅卻慢慢發現,香港的敬拜音樂像只停留了在當年從外國引入的階段,新意和變化都不大,很多詩歌只是不斷重複以往的套路。在他眼中,基督教音樂其實不是這樣的。於是他決定辦一個音樂會,刺激年輕一代音樂人起來創作更豐富的基督教音樂。「我在想,這次音樂會,我不是只想找一些敬拜音樂人——雖然在過去十六年我做很多敬拜訓練,但現在在網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資訊了,用不著我教。但是敬拜的活動是要更好。老實講,香港的敬拜音樂現在是比台灣的讚美之泉落後,本地的音樂人太懶了。」(編按:讚美之泉音樂事工乃在美台灣人創辦的機構,先於美國加州成立非營利機構,後在台灣正式登記為讚美之泉文化事業基金會。)

他說,即使是敬拜音樂其實也可以是很豐富的。「如果你留心外國的敬拜歌,例如老土點的Ten Thousand Reasons、再舊一點的The Heart of Worship,都是有獨特重點的。現在我們的敬拜歌很多時卻是『三幅被』:不是感謝主,就是讚美主。」他期望「在音樂方面大家要齊心努力和突破,不要只有一種Cantopop。」

慢慢地,我們只剩下一種教會音樂……?

曾參與製作《齊唱新歌9》(1990)的金培達在一旁聽著吳秉堅的話,點點頭,說其實敬拜音樂無可避免是一個趨勢。「以前沒有帶敬拜這個說法的,只有團契中的唱詩(singspiration,或稱會眾唱詩),可以有敬拜的歌、可以是講信仰的歌,但都是會眾參與的。當時在美國我聽過很多現代基督教音樂(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題材是可以很廣泛,因為是在用流行歌的方式。」

「那是將福音信息放到流行文化中,當是一盤生意去做,是有一個樂壇的。那是維持了一段時間的一個趨勢。我就在那個環境中,聽Sandi Patty, Amy Grant長大的。」到香港教會群體出現的《祢是王》,金培達指,那只不是音樂風格上的改變,其實是整個教會群體聚集一起的活動上的改變:以前的崇拜,講道是焦點,唱詩只是簡單唱五至十分鐘;其後興起敬拜風,將敬拜變成重點,有人提倡We are made to worship。這其實都影響了音樂的本身。

「剛才Ben(吳秉堅)說唱來唱去三幅被,但其實某程度上沒有辦法,有一段時間是這樣的。說到香港的情況,就是我們從某點上pick up了後,卻再沒有注意之後的發展——我們就是如此,很聰明地寫了很多這樣的詩歌,每段改一、兩個字。我不會像Vivian(翁慧韻)般反對這類詩歌,不過如果只是有這樣的歌,便有問題了。」「而剛才Ben所說的我也認同,就是慢慢地,基督教音樂好像只剩下一種,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還應該有社會關懷的歌、講述信仰中成長經歷的歌——當然那些不一定可以全部會眾都一起唱。但我會比較想,我們可以有一個好一點的平衡。」

信仰表達應與創造力並行

金培達說,自己八十年代末在美國那段時間,算是一個百花齊放的黃金時期。基督教音樂風格很多,有些更是很難接受,例如會rock得很誇張,「但我卻看見那對信仰的表達、那些敬拜與音樂上的創造力是並行的。」「Ben所說的『懶』,意思是,寫歌詞是需要技術的,這與神給創作者的感覺要扣連在一起,有沒有新的角度去講信仰的經歷?現在的確是很少看見這個。我們不再有創意。還是有很多動聽的歌,不過沒甚麼新意。這與流行曲發展也有關係,來來去去都是那些。」

「教會如果只有敬拜音樂,你很難說它是錯的,它可能真的使一些人與上帝連結,Ben說那麼多可能被人認為是有私心,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那種歌能與上帝連結的嘛!很多人也這樣理解,覺得教會音樂就是重複、就是功能性的,但其實不應是這樣的。上帝讓我們有創意。當時《齊唱新歌》成功,是因為沒有人試過這樣做、嘗試不同風格和歌詞。當年的赤道(編按:ACM的外展事工,作品曾打進流行曲排行榜),我最有印象就是〈四季城〉,那歌詞寫得多好!用比喻來說香港,甚至可與流行曲的作詞人相比。」

少了一塊道出信仰經驗的歌曲

金培達認為,雖然神學的大趨勢是敬拜,但信仰經驗不只有這主題。現時很多時候大家的感覺是,教會音樂就等於敬拜音樂,這是有問題的。「敬拜音樂只是整個光譜中的其中一種!」「其實敬拜這動作,我們是主日崇拜時才會做,但我們生活中其他日子才是重要,有些歌應該是能說出我們生活中的掙扎的。現在就是缺了這一塊。」

吳秉堅說,今次音樂會用上最好的音樂,很多人都對他找來的音樂人感到譁然,當中有人曾幫張學友打鼓、幫劉德華彈結他,很少會見到他們聚在一起演出。「現在已經有很多年輕人在很好的音樂學校畢業,希望今次可以讓他們聽到後知道基督教音樂的多樣性。希望神可以感動他們做。今次也是在麥花臣場館第一次用升降台,不希望讓人覺得基督教音樂是未入流。」


金培達(左)與吳秉堅

期待尋找為下一代做音樂的基督徒音樂人

今年踏進七十大壽的吳秉堅,選擇慶祝生日的方式是舉辦這場音樂會,期望在音樂會中激勵年輕一代興起為香港教會做出更多好的音樂。「即使音樂會花費龐大也不要緊,深信上帝會感動年輕人的心,正如三、四十年前上帝感動我一代的基督徒音樂人投身音樂事奉一樣。」

「要留意看看現在的年輕人聽甚麼歌,我的女兒也不聽我的歌了、我的孫更加不會聽了,為甚麼沒有適合他們的教會音樂,他們要去聽Taylor Swift、Justin Bieber?」這是為基督教音樂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吳秉堅的疑問,值得每位基督徒音樂人思考。

神祢在掌管。《HIS70ry 齊唱。吳秉堅之歌。》自傳第一樂章奮興音樂佈道會

日期:2019年3月1-2日
時間:晚上8時正
地點:麥花臣場館
表演嘉賓:金培達、曾路得、陳明恩、鍾氏兄弟、甄頴珊、徐偉賢、Robynn & Kendy 、羅乃新、陳守賢、陳芳榮、趙芬妮、蘇如紅、黃迦約、Alex Wong、張淑衡等
奮興信息:蔡元雲醫生,蘇穎智牧師
全心製作主辦,HKACM合辦
facebook.com/heartpromultimedia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