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頭版專題

「我不能再沉默」
專訪羅秉祥

佔領運動雖然是二○一四年的事,然而所牽動的政見及世代張力,這些年還一直在發展。長年研究基督教倫理的浸大宗哲系教授羅秉祥,見證傘後至今香港社會的氛圍演變。由「離堂會」到重返「離地堂會」,由馬丁路德精神到普通話標準試,竟在這段日子相互交織成他信仰生命的一部份。

在佔中九子案宣判前夕,羅秉祥剖白自傘後至今種種思緒。面對日後的社會和教會,他指應在自身崗位「影響到幾多就幾多」,勇於面對積習,容許改革空間,不能沉默。

 

走過「離堂會」的歲月

佔領結束至一五年初,我決定離開教會。我的教會明明在(旺角)佔領區旁邊,從來沒為香港祈禱,沒為這從未經歷過的局面祈禱——為何教會「離地」到像離開了香港那樣?我對教會有點幻想破滅(disillusioned),覺得氣氛很不舒服,於是離開一下,參加其他教會。

我以前在這間教會參與很深,當了七年執事。但不辭而別之後,教會沒人致電問我的離開及近況,只有一些人透過太太問候我。原來我的離開,是沒人掛念的。

一年後卻出現轉機。傘運一週年,使命公民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辦一週年紀念培靈會。我也有參與在其中,籌辦時給了些意見。另外,當時見到很多基督徒湧入會堂,心裡覺得好像有一批迷失了的羊,需要人去牧養。培靈會完後,見教會的一位姊妹亦有到場。當時神給我的感動是,在我教會中,不開心的不止我一個,每間教會亦有一些不開心的信徒,不滿意教會在傘運的處理,但教會需要這些信徒,需要有人行出來關心牧養他們。這便令我覺得,我也可服侍自己的教會,牧養跟我一樣有很多鬱結的弟兄姊妹。

當我決定重返教會後,我辦了一個讀書討論小組,一起讀文章,我負責安排討論與社會及教會有關的題目。小組約有十人參加,每次讀文章後會討論有甚麼行動,例如一六年基督教選委會的十席,我們便討論如何配票;又與牧者商討在崇拜祈禱事項中,加入為教會及社會禱告;一七年的暑期則發起另類祈禱會,為教會、香港、中國及全世界禱告。自此至今,會友都變得積極及關心教會。一六年年初一的旺角騷亂亦在我腦海中留下痕跡,之後一年梁天琦參選,九月被取消資格(DQ),是傘後的延續,顯示社會潛伏了很多計時炸彈,只待時機,一有火花擦出,很多事便走出來。

由宗教改革到普通話試爭議

至一七年宗教改革五百週年,上半年備課時,整個人都沉浸在閱讀宗教改革的事。原來五百年前發生的與在香港經歷的有密切關係;由一個修士及大學教授對教會內部事的不滿,提出希望討論,但教會的人卻不肯,這令我很有共鳴。看馬丁路德的事,人生就似有屬靈長者陪著同行,給我很多啟迪和鼓舞。

《教會異見生還者?:路德改教30問》,正是希望喚醒大家要有馬丁路德的精神。因傘運發生的事,令我寫這書,正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教的是基督徒生活,教人如何令生命重新上路;傘運亦造成很多教會的撕裂,如何行一條出路?馬丁路德就給我動力,如何繼續行走這條路。

一八年一月浸大發生學生衝擊語文中心事件,當時馬丁路德的精神已融入我裡面,所以當我見到大學出現這事,作為教授的我便要為大學及學生發聲。雖然其後寫的文章引起大迴響,甚至有人到校園示威要我下台等,但我只知發聲,不知已踩入地雷陣。當想到在大學發生的事,便覺得為何要等別人去代你發聲?以前以為做一個好老師,就是上堂教好書,但其實是要關心學生,這就是教師的天職。

民間運動意見難一致

時:傘運時有不同世代及政治光譜的人參與,處理上亦有不同,分歧甚至延續至今。你與學生屬不同世代,看法未必一樣,這些張力及矛盾如何消解?若放回你到傘運面對當時的張力——未來不同的社會運動都有這些張力——應如何做?

羅:很難的,每場社會運動都有不同程度的分裂,有人希望激進些,有人希望不要去得太盡。正如宗教改革,大家都覺得教會需要改革,馬丁路德及慈運理談不攏,亦各行各路。傘運亦如是,有不同光譜及激烈程度,唯一共同的是要有真普選。不過,甚麼是真普選,是否一定要公民提名等,大家都沒辧法做到「統一戰線」,民間自發的運動往往如是。

時:如何令事情的走向少一些內耗,達至和而不同?可否從你的經驗分享?

羅:有兩方面。一方面在大學,如上次大學有管理層為普通話事件拆彈,我與他交流了數次都談得不錯,但開會時他說的內容又不同,我很不開心,便用上一些很重的語氣去表達不滿。之後我寫了一封道歉電郵給這人,指話語中有不禮貌,以後大家不要再談這問題。他回覆說不覺我很無禮,更主動邀請我到其辦公室吃午飯。我覺得他至少對我是尊重,明白我在做甚麼,這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另一方面是學生。學校當時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小組內有參與衝擊語文中心的同學。當時我沒與他們聯絡,因為寫文章時,已表明我不認同他們衝擊的手法,但認同他們的訴求。完了工作小組見面後,有學生感謝我關心他們,有參與衝擊的同學亦與我保持聯絡和互動。

生於亂世,謹記天職

時:傘運時,不同世代間有很多糾結,你卻真誠關心學生。你作為大學教授,在教育層面上,如何裝備這一代面對香港未來一些難以想像的處境?

羅:學生的訴求一定要細心聽,但要分開訴求及訴求的方式來處理。當同學遭遇苛刻,我會發聲,但不會參與遊行及開記者招待會去數大學的不是,我不想用一些激烈的方式,以宣泄憤怒來處理事件。雖然有人或覺得我「得個講字」,但我覺得支持學生之餘,亦要幫手解決問題。所以,教授的天職是要與大學及學生講道理,大學給予我們自由空間討論的環境,是要理性分析整件事的問題所在,不是懷著憤怒來泄憤。

時:知道自己位份的人,盡自己天職做好一樣事;要面對這世代,這是很基本的做法。

羅:但這世代中,卻有很多人忘記自己的天職。你看周邊的人,只是想及這些話是否適宜,而不是應否說,又擔心別人如何看他,就不敢說了。當然大學內很多人都會噤聲,但在普通話事件上,涉及大學的政策並影響每位學生。若大學自治,老師便應參與政策的討論及制定。既然事件已引起關注,我就要想如何幫助社會,對此事有更準確的認識。

文章發表後,有朋友擔心我會被辭退,但在浸大廿多年,我的個性及對大學的心如何,學校很多人都明白,所以我不擔心學校會對我秋後算帳。你先要讓人看到你對大學有建設,提出異議時,別人才會願意聽。

別讓新教精神變成禁忌

時:未來的日子,香港教會若要繼承及發揚改革,助力及阻力是甚麼?

羅:當我研究馬丁路德時,有種感歎,覺得香港現時有很多教會或宗派,都有一個或數個教皇或「老大」,不肯真心去解決問題,以致問題累積得愈來愈深。我覺得很多教會都不喜歡講宗教改革,因一講改革,便聯想到自己的教會是否需要改革呢?因此,有些教會領袖不想有人去問,不想帶動信徒談教會是否要改革的問題。

宗教改革本來是我們的傳統,現成為禁忌。外國有句名言是「一個改革的教會一定要永遠的改革」,教會會不斷出現很多問題;一個真正基督教的信徒,要勇於面對教會的積習,要去改變,要肯開放地討論,教會應好好地閱讀宗教改革歷史。

時:知道歷史外,有否願作的心亦很重要,改革的心如何維持不走樣?

羅:我的心比較簡單。難的是,當其他人的心與自己不同,如何令他們跟上自己的步伐。我的做法是,我影響到幾多就影響幾多,不一定要一步登天影響教會整個管理層。

時:要有馬丁路德的精神,但不要想著自己就是馬丁路德,覺得自己一定做到宗教改革?

羅:馬丁路德當時也不知自己是否能做到,只是勇敢地行出第一步,關鍵是你寧願退後還是勇往直前。所以我們要有馬丁路德的精神,不一定要帶頭做「老大」,教會的改革亦不一定要透過我,可以透過其他事,看大家身邊範圍內可以做多些甚麼。

成為打破同溫層的天國群體

時:傘運前一年有神學院舉辦和平佔中的研討會,最後一日找來對佔領運動持不同立場的教牧一起施聖餐。似乎一些信仰的紐帶,能讓大家即使意見如何不同也能一起做點甚麼。當掌權者未來仍會以撥弄矛盾來達成政治操作,基督教在未來能否發揮這力量?

羅:從佔中開始至演變成傘運,教會常常都希望促成合一,不要分裂。由不同立場的人來主領聖餐,似有象徵意義,但我覺得這是很表面的合一。

教會要合一,關鍵不在於呼籲多點寬容,不要彼此論斷。所謂撕裂,是因大家在教會溝通不足,擔心若開放討論,大家便有爭拗─這只是承認我們的教會生活沒有信仰力量,大家只跟社會其他群體一樣,一談就吵,所以用不談論來維持「合一」。這表面的合一,是斬腳趾避沙蟲。要真正做到,教會就要營造一個場合,讓大家對等交換意見而不會遷怒對方,自己也不會情緒失控。

教會是天國的群體,我們的群體生活是要向社會示範,是光是鹽。當社會上的黃絲藍絲互相指罵時,有很多爆炸性命題出現;若教會一談大家就爭拗又不談,就會如耶穌說教會成了無味的鹽。教會的角色應促使信徒有更好的溝通。我們常擔心大家留在同溫層交流,對其他看法愈見陌生,教會正正就要打破這一點。若教會不講這些問題,就正正助長大家躲在同溫層裡。

 


倘若日後有傘運紀念館,羅秉祥選了捐出這本《教會異見生還者?:路德改教30問》作為藏品。不過羅秉祥坦言,這本是他的著作中銷量相對較差的,一年來還只是賣到一千本左右。「出版社告知,跟歷史相關的著作都是這樣。」

然而,馬丁路德帶給羅秉祥的反思,除了關乎反抗,還關乎召命。「馬丁路德貼《九十五條》要求大學辯論,他這麼大膽因為他是大學教授,他有權這樣做,他的工作原本就要設很多題目給學生辯論……大學教授有一些空間是其他人沒有的。」



「傘合風雲在」系列序

上年底審結的佔中九子案,今年四月九日宣判。判決前後,回望傘運至今,心懷社群的,到底走過多少人生風景與生命變化?在香港社會面前,當走的路甚遠,可以如何走下去?

這系列的被訪者,包括朱耀明戴耀廷、羅秉祥、王少勇,有直接因為傘運而正在負上法律代價的,也有心繫傘運一代緊密相扣不離地的。數算這一千六百多日的深耕細作,不單在這世代香港人的心田,也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上主的足跡,靈性的韌力。



(攝影:鄭樂天 李志雄)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