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國安之下求家安:
難民,移民,散民

今期本報刊出之際,《港區國安法》公佈和生效剛好滿月。表面上,法例出台前後在香港社會出現的強烈震盪和情緒反應,看似逐漸平靜下來。但若有人以為這就代表各界就此開始「消化」了《國安法》,開始適應在它之下的存活之道,無異於脫離實際民情的妄想。事實上,《港區國安法》的深層震盪,近日才算漸見端倪。而在教會圈內,也許還未開始認真思考這空降法例的真正影響;除了個別具有深厚社關底子的宗派正式舉辦聚會,開放讓會友研討交流之外,暫時仍鮮見有基督教團體把《國安法》放上檯面討論。

然而,不管是否正式放上檯面,有沒有認真探索思考,社會和教會都已經開始見證到《國安法》的深層震盪。大約一個星期前,政府選舉主任陸續向多位非建制派的立法會參選人發出連串涉及《國安法》的提問;突破書誌Breakazine宣佈由於多方法律意見「對新法例實施的理解仍有不確定性」,決定暫停出版半年(兩期);而電影《十年》的其中一位導演歐文傑,在接受電台訪問時透露已經身在加拿大,並以「走佬」而非移民來形容自己的行動。這些冰山小角,很難不讓人感受到《港區國安法》對港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原有政治體制以及出版和創作等基本自由的衝擊。

無數以此地為家鄉的幾代香港人,目睹那本來有機會逐步改善的社會制度遭到無情砍伐,自身的生活自由又被迅速侵蝕,一份無法想像自己和後代如何繼續在此存活的無奈與悲涼,油然而生。本報今期頭版專題所展現的,正是空降《港區國安法》對平凡小民的這份衝擊。曾幾何時,特別是在親歷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移民潮創傷的那幾代人之間,移民是個不輕易拿出來公然談論的小禁忌,近期卻已成了愈來愈多人茶餘飯後、團契小組、網上閒聊的普通話題。

然而,當前開始湧起的新一波移民潮,跟香港過去半世紀所經歷的很不一樣。不管是六七後出現的「暴動後移民潮」,還是橫跨八、九十年代的兩波「九七移民潮」,離開的絕大多數是經濟和專業背景頗強,而且在事業上已經建立了一定位置;若是教會圈內的,不少是主任牧師或者長執領袖。但如今部署移民的,縱使橫跨不同年齡,卻似乎以三十多歲以下的青壯年為多,正處於事業上大力耕耘的階段,對香港的本土身份認同也比上世紀兩輪的移民強烈得多。他們跟傳統意義上連根拔起、再植他鄉的「移民」(immigrant)有點不一樣,說不定會形成近似「散民」(diaspora)那種保存自家文化身份、盼望某日重建家園的離散群體。因此,他們跟各地現存幾十年的華人教會在文化、心態和信仰氣質上頗有距離,更適合自己聚合成港人信仰群體,互相砥礪,跟香港和身處各地的香港人保持連繫。這對於上主國度在香港和各地的體現,能否產生怎樣的效應,就只能拭目等待聖靈工作了。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