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吃飯不洗手、漠視寡婦求助
——在常理以外的時代,看常理以外的耶穌

經文:馬太福音十五章10至28節
講員:任志強


筆按:八月中旬一個普通的主日,我應邀到一間普通的教會講道。因應疫情,教會吩咐我自行把講道預先錄影,再傳給他們加工處理。儘管並非在自己教會宣講,我多半仍會跟隨本身的宗派傳統,以三代經課為講道經文,當天就以福音經課——馬太福音十五章10至28節為依據。及後回頭再反覆咀嚼那段經文,深感它對今日教會和信徒的意義,比先前預備講章時所領略的更多,於是重新作了修訂補充。

前言

馬太福音中段這十多節,算不上很多人熟悉的熱門經文,包含了兩段發生於兩個不同地點的敘事,互相之間似乎毫無關連。有趣的是,這兩段敘事記述了耶穌的「不雅」言論和對人態度惡劣的描述,或會令人感到不安和難解—耶穌為甚麼會那樣說、那樣做?然而,耶穌這些令很多人感到陌生的一面,正正是我們需要細心留意,多加思考的;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再不能按常理來理解和生存的時代,一個常理以外的耶穌,能帶給我們甚麼啟迪?

洗手至上的虛妄

經課的前半段(太十五10-20)交代耶穌怎樣回應(或說反駁)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指控,是前文(1-9節)的延續。前文敘述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質問耶穌,為甚麼他的門徒吃飯不洗手。按照福音書的敘事,耶穌和門徒當時應該身在加利利湖西北面的革尼撒勒(十四34),在耶路撒冷以北差不多一百公里。那些法利賽人和文士當然不會是順路經過,順口問吓耶穌,而是專程從耶路撒冷來質問他的,可見他們十分重視「吃飯不洗手」的問題。如此重視,是因為那違反了自古以來的神聖傳統(十五1),那是法利賽人(作為法律的詮釋和執行者)和文士(作為民間知識份子)所致力捍衛、不容踐踏的。

耶穌當場回應了他們之後,敘事在第10至20節轉入另一段落,耶穌「叫了眾人來」,聚眾滋事,召集了那班一直跟著他的人,聽他高調駁斥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言論。熱衷守護和執行法律的人,從宗教禮儀上潔淨(ritual purity)的角度質問耶穌;耶穌卻以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回應,「凡進到口裡的,是經過肚子,又排入廁所」(17節,《和合本修訂版》,下同)。耶穌的說法,基本上是指斥他們捨本逐末 ——看重禮儀和傳統的枝節與形式(洗手吃飯),卻忽視上主所重視的真正敬虔(內心價值,思想言行)。(18-20節)

門徒說,法利賽人對耶穌的說法很反感(12節),作者用的字是σκανδαλίζω,直譯成英文就是scandalised,即是「感到被冒犯」之意。甚麼人會因耶穌所講的覺得被冒犯?當然就是覺得耶穌威脅到他們的人了!耶穌的信息,衝擊到法律詮釋者(法利賽人)和民間知識份子(文士)對法律和信仰傳統的解釋,威脅他們原有的權位和利益!

耶穌對他們的指控十分嚴厲,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往哪裡去——「瞎子作瞎子的嚮導」(14節),即是由看不到路、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哪裡、不知道方向的人,指導其他不知路向的人怎樣走。簡單來說,即是遲早玩死自己也玩死別人,大家死路一條。

耶穌這個對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反控訴,對我們今天有甚麼意義呢?首先,我們要虛心自省,撫心自問,自己是否瞎子作嚮導?是否其實「唔知埞」、唔識路,但是連自己都不察覺自己唔識路,還指手畫腳,指示別人應該怎樣怎樣呢?我們是否明白而且忠於上主教導的根本意義,而非捨本逐末,重視外在的枝節,追逐敬虔的外貌,而忽視了上帝真正重視的敬虔本質呢?

這正是很多現代信徒和教會的陷阱甚至實況。我們十分重視而且嚴格遵守很多看似重要的規矩、法律、傳統:在教會裡,我們準時禮拜,勤赴聚會,定時奉獻,多讀聖經,常常禱告;在社會上,我們規行矩步,不衝紅燈,路不拾遺,準時交稅,遵守法令。我們以為,那就是做好基督徒的見證,就等於忠於上主,卻沒有察覺,那些可能只不過是「洗手吃飯」。宗教上和世俗上的規矩和傳統習慣,雖非毫不重要,但都不是最致命、最根本、涉及生命本質的,就如耶穌說,吞進肚裡,排到廁所,就沒了。但是對於真正的生命本質,那些深遠影響社會和世界的,我們卻不多理會。

耶穌說:「口裡出來的是出於心裡,這才玷污人。因為出於心裡的有種種惡念,如兇殺、姦淫、淫亂、偷盜、偽證、毀謗。這些才玷污人。至於不洗手吃飯,那並不玷污人。」(18-20節)一般現代基督徒,往往把這些罪狀看作純粹個人道德上的缺失;然而在現實裡,兇殺、姦淫、淫亂、偷盜、偽證、毀謗,這一連串侵害他人的行為,很多時候都涉及權力和特權,是有人依仗自己身份的優勢,肆意侵犯他人,剝奪他人的生命、身份、尊嚴和聲譽;而身份上的優勢,往往源自社會制度和文化結構。換言之,耶穌視為重要而要認真面對的,遠不止個人道德操守,更指向個人道德背後的深層結構根源。

對於重視「洗手吃飯」多於「口裡吐出心裡種種惡念」,對兇殺、偽證、毀謗等等利用在制度裡的優勢來侵害和欺壓別人的情況視而不見,耶穌嚴厲指斥為瞎子做嚮導,最終令社群走向滅亡。


(Photo: Andreas Praefcke)

不理會寡婦的困惑

在耶穌糾集跟隨者,反控和斥責法利賽人和文士之後,鏡頭一轉,經課下半段(太十五21-28)他和門徒來到推羅、西頓一帶,在這裡發生了一件有點奇怪的事情,也使這段經文令不少人感到難解。

值得注意的是:

• 推羅、西頓,是在加利利西北偏北,在前文所提的革尼撒勒再走五、六十公里,這應該不屬於耶穌慣常路經的地方。

• 福音書並非每次都會提及耶穌事蹟發生的地點;刻意提及的時候,很可能有特別意思,是叫最早期讀者心領神會的。推羅、西頓,恰巧跟撒勒法屬於同一地區,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發生過先知以利亞救活了一位寡婦和她兒子的事蹟(見列王記上十七章);如今,耶穌又在這裡遇上寡婦。

• 經文說耶穌「退」到推羅、西頓境內(21節)——那個「退」字(ἀναχωρέω),有點打仗的時候,戰事稍歇、暫時退場喘息的意味。似乎對於福音書作者來說,耶穌跟法利賽人、文士之間的對峙,確是像打仗一樣!

在推羅、西頓境內,一位迦南婦人高聲呼喊,求耶穌憐憫,因為她的女兒「被鬼纏得很苦」(22節),但耶穌完全不打算理睬她。耶穌對這位婦人,態度相當惡劣;他不但沒禮貌,簡直是毫無憐憫之心,跟我們通常理解的耶穌很不一樣,令人不安,也很難接受。耶穌不是應該對人很好的嗎?不是很有憐憫心腸的嗎?他今天為甚麼會這樣?是放負?還是怨念很深?

對於耶穌這令人困惑的表現,通常有兩種解釋。傳統主流的「正路」說法認為,耶穌並非對迦南婦人無禮,更非心無憐憫,而是故意扮cool、扮mean,目的是要試探對方的信心,測試她夠不夠堅持。結果對方真的堅持到底,於是耶穌讚賞她的信心,她女兒就好了。

另一種看法認為,耶穌的確如門徒一樣,對婦人感到厭煩,因為那婦人確實令人覺得很煩——她的叫喊,經文用κράζω來描述,即是好像烏鴉的叫聲那樣,應該是一種叫人相當難以忍受的尖叫,頗有「慘叫」的味道。而除了感到煩厭之外,耶穌當時確實認為,自己「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24節),與其他人無關。反而是迦南婦人死纏爛打說服了他,把「掉下來的碎屑」給小狗吃(27節)。自此,耶穌對上帝國度的理解,才超越了猶太民族的局限,成為普世的事。

這第二種看法,表面看來或許有點難以接受,因為那表示耶穌當時並不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要經過跟迦南婦人一番糾纏才豁然開朗。一般信徒感到困惑的是:神的兒子怎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使命呢?然而,如果我們真正明白基督教會二千年來所相信的「道成肉身」真理,事情就不那麼難解。耶穌在世的時候,兼有神人二性,除了完全是神,也完全是百份百的血肉之軀;他不單有人的外貌,更有人的本質和限制。換言之,耶穌當時也有他的限制、盲點、不足;他在世上那三十幾年間,跟天父和人間不斷互動,才愈來愈清楚掌握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若我們確切相信道成肉身的基督,的確是個百份百的血肉之軀,這就變得不再奇怪了。

Matthew 15:21-28, painting by Andreas König, 1759

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像當初的耶穌一樣,對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對上主的心意只有片面理解?那時耶穌以為自己的任務只是要「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即是純粹關乎「自己人」的,其他在「自己人」範圍外的都與他無關。而我們,就把自己的人生視野集中在個人、家庭或者教會之內。於是,在個人層面,信徒聚焦於自己的學業、事業、興趣,或者致力建立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或者在堂會事奉一下;在群體層面,教會就把絕大部份精力和資源放在堂會本身的事物上,以為搞好教會,崇拜活潑,團契蓬勃,主日學爆滿,人人按時奉獻,人數穩定增長,擴堂植堂,就是主把得救人數天天加給我們,自我感覺超級良好,就成了。

然而,當年一位跟耶穌毫不相關的迦南婦人求助的呼聲,挑戰了耶穌。那呼聲令人感到厭煩滋擾,一來是她的聲浪大和持續不斷,叫人難以忍受,二來是她確實是個叫人分心的distraction,要把耶穌拉扯離開本來認定的路向。耶穌那刻的想法很可能是:「你咪嘈啦,我有正經嘢做㗎,好煩呀你!」只是到頭來,那個本來以為的分心,原來才是正途,才是一個更重要的使命——原來耶穌並不單是要尋找以色列家的迷羊,原來上帝的國度,是關乎萬民的!

際此時刻,香港眾教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究竟我們是否要一如既往,按著自古以來所領受的異象,不管風高浪急,哪怕世界怎麼變,都專注於既有路線,心無旁騖地走下去?若是如此,我們只是永恆不變地把沿用了不知幾多個十年的模式繼續複製,開佈道會,叫人乖乖返教會,培靈奮興,增長植堂……這樣「以不變應萬變」,究竟還是否可能?

抑或,我們要開放心靈,細察時代的轉變,在已經回不了頭的地動山移之中,傾聽無數被邪惡權勢「纏得很苦」的小民的慘叫,擁抱他們的迷惘、失落、驚惶、焦躁與渴望,再讓基督的福音、整全的救贖、上主的光明,重新與他們發生關係?若是如此,我們就要放下早已訂好了的議程和計劃,開放門戶,與社區全面接觸,更要重新思考福音在這個巨變時代的意義,重建本身的信仰內涵,重整表達信仰的方式。

對於講究生涯規劃、標杆人生、規行矩步的基督徒來說,當前變幻莫測的世界局勢,形勢詭異的香港社會,肯定令很多個人和家庭陣腳大亂。對於一向講求事工規劃、事事有板有眼的教會而言,世界的動盪、社會的巨變,干擾更大,是叫人對原有事工分心的distraction。只是,當周遭所有人事和組織都捲進了巨瀾,倒海翻江,信徒和教會憑甚麼認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寄語

馬太福音中段這兩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小片段,原來敘述了耶穌確認自己身份與使命的重要時刻,同時也挑戰我們,身為今日跟隨基督的人、見證基督的群體,如何理解自己在世上的任務。

在現今這個「今日唔知聽日事」的時代,在充斥著謊言、荒誕、荒唐的社會,鹿被指為馬,黑被說成白,非被扭曲為是;我們重視的,是「洗手吃飯」那樣的枝節,還是令人心流露惡毒、兇殺、偽證、毀謗的邪惡權勢?我們是否執著那早就計劃好的偉大藍圖,還是願意聆聽寡婦的呼聲,甘冒「不務正業」之險,而為上帝國度成就更大的事呢?

願上主看顧香港,看顧我們的教會。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