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春風化雨,在浪急風高之間

隨著本地疫情自九月初起逐漸緩和,剛剛開課的學校正著手籌備實體面授課堂,讓學生恢復校園生活。不過,當歐美疫情近期再度急轉直下,本地疫情到底會緩和至何時,會否重蹈第三波爆發的覆轍?大家心裡實在也不大可能有個底,只能在加強防疫措施之餘,繼續在實體和遙距教學方面作兩手準備,並把握任何可能出現的實體面授時光。現今資訊科技對於維持疫情下的學習,的確幫上大忙;然而老師隔著電腦熒光幕來授課,大家準備工夫加倍,師生互動卻又大打折扣,箇中苦況人人明白。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在課室裡才發生的事,還需要家庭以至社區的共同參與。疫情下的教育,尤其如此:由因家庭經濟狀況所導致的「數碼鴻溝」,到社區能否為住在惡劣居所的學童提供學習空間,在在都不是學校老師「單打獨鬥」所能解決。這方面,本地教會群體可以說並無缺席。例如早前就有十一間基督教機構透過「疫裡有情.合一見證」的面書專頁,呼籲全港教會及機構在做足抗疫措施的情況下開放地方,並提供相關上網設備,讓有需要的學童使用。到近日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推動「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捐贈」計劃,經伙伴教會向有需要的學生發放電腦,並成立平台收集相關捐款和二手電腦。這些努力,既體現到面對極端狀況時人人自發多走一步的社群精神,更活出了為有需要的小子遞上一杯涼水的信仰教導。

信仰價值,不單單體現於物質上的分享,更體現於信念上的堅持。一杯涼水不大可能撲滅一場山火,幾部平板電腦也解決不了本地社會長期貧富懸殊的沉疴;然而,要在危機當下走入劣境去救急扶危,關鍵還是有多少人帶著好撒馬利亞人的心腸,願意為他人而付出。在教育而言,這裡牽涉了起碼三方面:

認清自身信念——每一場磨難都會帶來困苦,卻也有可能成為信仰和心靈得以煉淨的機會。例如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談公義、仁愛並不難;但在浪急風高之時,面對種種壓力要求妥協,談公義、仁愛就變得很不容易,然而,這亦是回應上主「祢愛我比這些更深麼?」的時刻。基督徒尤其要認清,神愛世人,並不偏愛個別的社群和國族。我們更要將那沒有偏離聖經的教導,與下一代分享。

身教重於言教——在凶惡的處境裡,與下一代分享的合適時機總是少了,跟風和日麗的日子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教的與學的,其實都在一同經歷那凶惡的日子。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大家在種種壓力與劣境下的應對與表現,那份付出與犧牲,學生其實都一一看在眼裡,銘記於心,這實在也是教育的一部份。很多時,這比課堂上的教育,影響更為深遠。

為下一代動慈心——處境縱然可以很惡劣,但學生的身份背景、成長經歷、能力差異,以至思考意志,還是跟以前的一個模樣。無論他們表現如何,或許教導方法會不盡相同,但叫生命繼續成長的是上帝,我們的社會還是沒有放棄他們的理由。倒是我們可有為了下一代而動了慈心,成為繼續春風化雨的原動力?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