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周论坛

社评

经济下行里的教会理财

每当有教会争议涉及财务事宜,对公众舆论而言总是份外瞩目;即使问题不涉及刑事侵吞或诚信缺失,金额亦不及其他宗教团体,但教会作为民间社会的重要一员,其理财态度还是很容易一石激起千重浪──从钱是否用得其所、筹得合宜,以至向会众劝捐的措词可有失当,通通都很容易在社交网络被评头品足,什至成为网民集体戏仿和讽刺的素材,变成网络热话。因着今天香港社会的民间智慧,也因着来自不同教会的个别信徒教牧近年在社会议题上的见证;能够分辨信仰理想与人间缺陷的人,由普罗巿民到言论领袖,其实都不算少。但每趟波澜,都总有值得教会群体自省之处。某宗派的财务报表所透露的财产分布与核数细节被报章公开质疑,某堂会一封募捐信因为用辞不当而传遍社交网络,凡此种种所透露出来的理财态度,未必会成为被公众对整体信仰「一竹篙打一船人」的原因,却总是不同教会的信徒教牧在祷告里一同认真自省代求的理由,因为大家都是在主里互为肢体。 

作为受托的管家,信徒教牧在教会理财的事情上,的确要加倍谨慎。但理财态度的重心不单在乎技术上不犯错,也在乎数值银码背后所反映的社群意识。以奉献为例,一方面,纵然每位信徒能力不一,但能够为他人的需要付出且捐得乐意,无论金额多少,都是信仰教导所乐见;另一方面,部份经济有困难的会众(以至会外人士)是否得到周济支援,也实在是信仰群体应有之义。在今天经济低迷的处境下,教会群体的奉献呼吁和理财方针,可有表达出这样的一份怜恤之情?

平情而论,教会呼吁会友奉献,好使神的家有粮,这本身并无不妥:教牧同工作工得工价,固然源出圣经教导;堂会营运涉及的灯油火蜡和维修开支,也是难以或缺的需要。不过,从近年离堂会群体愈见兴旺的现象所见,对今天的信徒教牧而言,教会是否必须有固定的会址物业,建筑硬件和人手编制是否必须不断扩展,已不一定是他们心目中教会运作的优先考虑。相反,教会的关顾牧养是否不离地,外展服侍是否能体现好撒马利亚人的精神,行公义、好怜悯;这些信仰践行是否得到足够的奉献支持,就更受重视。捐献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支持自身的营运需要,还是纾缓他人的缺欠与困难,在今时今日的信徒教牧眼中,意义也大有不同。说实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看来顺理成章的囤积与扩充,若不是有助于信仰践行,见证天国,对教会群体来说,又意义何在?

随着近年众筹兴起,教会内外对「分享型经济」的体验也愈见加增,成为大家所乐见的价值趋向。犹记得去年肺炎疫症开始时,全球医疗口罩供应紧张,香港自己的生产线还未建立好,订购了也不一定到手。香港社会捱得过这个疫症阶段,很大程度上靠巿民互相分享仅有的口罩,由不同社群(包括教会)收集转发,结果成了形同五饼二鱼的果效。今天当疫症仍未结束,失业人口不断上升,经济下行未知何时了,到底囤积居奇和五饼二鱼,哪种进路会靠近上主多一点?教会的奉献操作与理财方针,又可以如何贴近上主多一点?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