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流堂舉辦網上神學反思課
陳韋安﹕基督徒是願意參與在上帝苦難當中

【時代論壇訊】基督徒身份是香港信徒面對當下處境的重要問題,但過去的初期教會猶太人也面對同樣的詰問。流堂最近在網上舉辦「這是最好的時代:給香港基督徒的神學八課」,該會創辦人陳韋安博士在五月廿一日的第一講提到,初期教會是由一群從猶太教轉投新信仰的群體組成,他們認定耶穌基督是救主,面對著當時社會上的種種壓力。他又指「基督徒」是他人給予的身份,基督徒需要面對其公共性,並且進入和明白上帝的苦難當中。

陳韋安以「亂世中才明白甚麼是『基督徒』」為題,談到基督教信仰群體有不同身份價值的自稱,例如﹕「弟兄姊妹」是信徒互動稱呼的稱謂、「信徒」強調一群相信的人、「聖徒」強調一群分別為聖的人、「教會」指被招聚一起的群體,然後又有「門徒」和「信道的人」等稱呼。但這些都是基督教信仰群體的自稱,然而「基督徒」一詞卻不一樣。

陳韋安指,原初「基督徒」的意思並非用來區分不同信仰的人,而是帶有受苦、受壓迫的一群之意。聖經中使用「基督徒」來表達其獨特身份只有三次,分別是徒十一25-26、徒廿六24-28和彼前四12-16。在使徒行傳中,「基督徒」都是由教外的人給予的稱呼,並非自稱。而在廿六章保羅在被審判時的自辯所見,「基督徒」也是由不信耶穌的亞基帕王所提及。陳韋安舉例,姜濤的追隨者叫「姜糖」,若換到過去,這群追隨者會叫作「姜濤徒」,指的是一群忠心不變、永遠跟隨姜濤的人。在同一意義下,基督徒也是一樣跟隨耶穌基督。但其實這是充滿政治意味,因為當時只有支持希律、凱撒等的人才有獨特專稱。後來,在彼前四12-16中可見,教會內的人都開始使用「基督徒」這個字眼。這意味著在羅馬政權下,基督徒需要帶著見證的使命,為要讓其他人看見基督徒的作為。同時也是帶著受苦的處境,而受苦也是對應於外界的公共見證。因此,陳韋安指當時稱為基督徒的人,意味著需要在社會上作見證,也是要面對許多苦難。

基督徒的公共性:願意進入苦難的一群

基督徒一詞亦有社會公共性的意味。陳韋安提到,當年尼祿逼迫教會時,羅馬執政官塔西佗(Tacitus)指,基督徒就是公元六十四年羅馬大火的始作俑者,自此之後,基督徒就被迫害。而當時基督徒所犯的罪是一項簡單的罪名「因基督徒之名」,在當時的處境中單純自稱是基督徒已經有罪。因此基督徒不像我們今天所理解── 一個與「門徒」比下去的普通信徒的稱呼,而是一個富有歷史和社會意義的字眼,是帶有受苦、迫害的含意。陳韋安強調,基督徒的身份是在別人眼中、口中開始,也是在受苦之中開始。因此,我們需要從新認識我們的身份,當我們背負「基督徒之名」時,需要認真看待。

陳韋安最後引用潘霍華在獄中所寫的詩,說明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別。他指,縱然我們所求的都很類似,都是祈求幸福、麵包和快樂,在面對疾病、罪債和死亡時盼望得到拯救,沒有太大分別;但詩中的第二段提到,惟有基督徒來到上帝面前,明白祂的苦難,親眼目睹基督的死亡與凌辱,才是真正與非基督徒分別出來的原因。陳韋安說,成為基督徒並非因為得救名單、亦非決志與否,也不是因為救恩和名份,而是能親眼看到,並願意與耶穌基督經歷苦難的一群。然而,基督是來到所有人面前,為所有人釘在十架上,無論是基督徒、非基督徒,上帝也都憐憫。「究竟何謂基督教徒?並非上了慕道班,因為我能上天堂,而是因為我願意參與在上帝的苦難入面。」因此,陳韋安盼望大家能回到上帝最初的呼召,回顧讓我們成為基督徒的決志時刻,從那一點開始,從群體和公共的身份思考,成為受苦、受逼迫的一群。

「這是最好的時代:給香港基督徒的神學八課」將會每月一次舉行,並於該會FB及YouTube同步直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