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流堂举办网上神学反思课
陈韦安﹕基督徒是愿意参与在上帝苦难当中

【时代论坛讯】基督徒身份是香港信徒面对当下处境的重要问题,但过去的初期教会犹太人也面对同样的诘问。流堂最近在网上举办「这是最好的时代:给香港基督徒的神学八课」,该会创办人陈韦安博士在五月廿一日的第一讲提到,初期教会是由一群从犹太教转投新信仰的群体组成,他们认定耶稣基督是救主,面对着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压力。他又指「基督徒」是他人给予的身份,基督徒需要面对其公共性,并且进入和明白上帝的苦难当中。

陈韦安以「乱世中才明白什么是『基督徒』」为题,谈到基督教信仰群体有不同身份价值的自称,例如﹕「弟兄姊妹」是信徒互动称呼的称谓、「信徒」强调一群相信的人、「圣徒」强调一群分别为圣的人、「教会」指被招聚一起的群体,然后又有「门徒」和「信道的人」等称呼。但这些都是基督教信仰群体的自称,然而「基督徒」一词却不一样。

陈韦安指,原初「基督徒」的意思并非用来区分不同信仰的人,而是带有受苦、受压迫的一群之意。圣经中使用「基督徒」来表达其独特身份只有三次,分别是徒十一25-26、徒廿六24-28和彼前四12-16。在使徒行传中,「基督徒」都是由教外的人给予的称呼,并非自称。而在廿六章保罗在被审判时的自辩所见,「基督徒」也是由不信耶稣的亚基帕王所提及。陈韦安举例,姜涛的追随者叫「姜糖」,若换到过去,这群追随者会叫作「姜涛徒」,指的是一群忠心不变、永远跟随姜涛的人。在同一意义下,基督徒也是一样跟随耶稣基督。但其实这是充满政治意味,因为当时只有支持希律、凯撒等的人才有独特专称。后来,在彼前四12-16中可见,教会内的人都开始使用「基督徒」这个字眼。这意味着在罗马政权下,基督徒需要带着见证的使命,为要让其他人看见基督徒的作为。同时也是带着受苦的处境,而受苦也是对应于外界的公共见证。因此,陈韦安指当时称为基督徒的人,意味着需要在社会上作见证,也是要面对许多苦难。

基督徒的公共性:愿意进入苦难的一群

基督徒一词亦有社会公共性的意味。陈韦安提到,当年尼禄逼迫教会时,罗马执政官塔西佗(Tacitus)指,基督徒就是公元六十四年罗马大火的始作俑者,自此之后,基督徒就被迫害。而当时基督徒所犯的罪是一项简单的罪名「因基督徒之名」,在当时的处境中单纯自称是基督徒已经有罪。因此基督徒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 一个与「门徒」比下去的普通信徒的称呼,而是一个富有历史和社会意义的字眼,是带有受苦、迫害的含意。陈韦安强调,基督徒的身份是在别人眼中、口中开始,也是在受苦之中开始。因此,我们需要从新认识我们的身份,当我们背负「基督徒之名」时,需要认真看待。

陈韦安最后引用潘霍华在狱中所写的诗,说明基督徒与非基督徒之别。他指,纵然我们所求的都很类似,都是祈求幸福、面包和快乐,在面对疾病、罪债和死亡时盼望得到拯救,没有太大分别;但诗中的第二段提到,惟有基督徒来到上帝面前,明白他的苦难,亲眼目睹基督的死亡与凌辱,才是真正与非基督徒分别出来的原因。陈韦安说,成为基督徒并非因为得救名单、亦非决志与否,也不是因为救恩和名份,而是能亲眼看到,并愿意与耶稣基督经历苦难的一群。然而,基督是来到所有人面前,为所有人钉在十架上,无论是基督徒、非基督徒,上帝也都怜悯。「究竟何谓基督教徒?并非上了慕道班,因为我能上天堂,而是因为我愿意参与在上帝的苦难入面。」因此,陈韦安盼望大家能回到上帝最初的呼召,回顾让我们成为基督徒的决志时刻,从那一点开始,从群体和公共的身份思考,成为受苦、受逼迫的一群。

「这是最好的时代:给香港基督徒的神学八课」将会每月一次举行,并于该会FB及YouTube同步直播。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可选择:📲 PayMe 或 💳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852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