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社評

「躺平主義」與安息日真義

往年的五、六月,本地不少教會都會將其中一個主日定為中國主日,為內地社會當下狀況以及信仰需要禱告記念。今年的中國主日,內地民間近期熱議的「躺平主義」現象,相信不能忽視。有關的討論源自四月一篇內地網上文章〈躺平即是正義〉,署名「好心的旅行家」的作者提倡以低消費及不工作等「退出競爭」方式,來反抗內地職場以至社會對都巿打工階層的無意義勞役,以及系統性剝削,從而對抗社會對人的期望和要求。有關文章在內地社交網絡瘋傳,但不足一天就遭到封殺,官方媒體大舉反擊。然而相關的討論卻繼續在海外擴散,輿論有視之為城巿貧窮一族的罷工或者不合作運動,也有將這種「躺平主義」,與普世不同地區打工一族抗拒高競爭高消費社會的怠倦現象相提並論——由日本的低欲望一族,到英國的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簡稱NEET)。

平情而論,以內地貧富懸殊的嚴重,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長期做到「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另一方面,又有多少「躺平」者做到「好心的旅行家」所指的自我反省高度,「既然這片土地從沒真實存在高舉人主體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製造給自己」?凡此種種,實在難以判定。然而,當內地網上輿論關注新世代陷入惡性競爭生活水平卻無法突破,青年人與資本對立的情緒日漸高漲,相關的「社會內卷化」熱議亦已經延續了大半年而不息;此刻「躺平主義」的出現,觸發大量網民轉載及和議,就有充份的現實基礎,也蘊含著有血有淚的民眾心聲。

類似的社會現象,對於世上不少崇尚競爭的地區——包括超時工作世界第一的香港——又豈是陌生?當一個地方重視經濟數字多於居民心性健康的需要,人陷入無止境的勞碌,只有工作沒有休息,卻無法照顧家人,也規劃不到未來,這樣縱使整體社會的經濟保住了,GDP繼續增長了,甚至成為世界列強之一了,對人民的生命又有甚麼意義?

無論是創世記記載上帝創造天地之後安歇了一切的工作(二1-3),抑或以賽亞書觸及安息日背後不剝削貧寒的真義(參五十六至五十八章),均提醒我們工作可以有其重要的意義,或為創造,或為應付人的基本需要;但這一切意義要得到滿足,關鍵卻在乎安息——那是一個欣賞的空間、一個與人分享的空間,也是一個實踐公義與憐憫的空間;而不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連瘋狂加班都可以說成是賞賜和「福報」的勞役空間。不同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都有備受人性陰暗面所侵蝕的漏洞,唯有讓更多的人心得享自由,願意因為人皆按著上主形象所造而尊重他人,關顧他人,一同追尋公義與憐憫的普世價值,才是治本之道。這樣屬乎心靈的事情,要由禱告開始。而香港教會要開展這樣的禱告,無論是為本地還是為地球村的「隔籬鄰舍」,就總要先在上主面前反躬自省——有多少時候,在貧富懸殊的問題上,我們也是看重別人有多勞碌,多於別人有甚麼需要?又有多少時候,我們將工作看作值得大家膜拜的金牛犢,忘記了連上主也在天地萬物都造齊了之後,休息了一天?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