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回顧上世紀壓力下停刊基督教個案
邢福增:歷史反映對言論自由的肯定

【時代論壇訊】保安局以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資產,《蘋果日報》於昨日(六月廿四日)停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邢福增教授在網上節目,談及歷史上香港和內地幾份基督教刊物,曾因外在壓力而停刊。邢福增指這些歷史反映對言論自由的肯定,在壓力下仍相信自己的信念、價值,找空間去言說自己的價值。

邢福增提及一本上世紀初葉停刊的香港基督教刊物《打破》,他指雖找不到該刊的文獻,但從一位曾參與《打破》編輯工作的麥靈生的回憶錄中,得知一九二三年創刊的香港基督教刊物《打破》,由幾位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下稱青年會)幹事發起。《打破》名稱的由來是:打破教會傳教以不平等條約為護符,打破外國牧師視中國教會人員如奴隸,打破外國牧師不尊重孔子道德觀,打破教會重視有錢教友的貧富觀念。

《打破》的成立就是一班不滿教會因循守舊者提出改革的訴求,邢福增指「當時他們(創辦人)對教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感到痛心,所以提出藉著文字去指出這些問題,然後呼籲大家打破這些現況。」他也提到,因這種尖銳的批判立場,引起不少外籍牧者不滿,當時的青年會西幹事麥花臣更認為該刊有政治背景,並通知警方注意,「似乎大家視《打破》的言論為政治陰謀,甚至受左傾思想影響。」

停刊的導火線是,《打破》在第十期報道了青年會董事王愛棠牧師兒子的婚禮,令王愛棠感到被侮辱並辭任董事一職。邢福增指,當時青年會對《打破》的意見各異,不過仍有部份人認為,該刊的言論是異端和有政治背景,「非請政府查封不可」。在政治和教會內部的壓力下,《打破》被迫停刊。邢福增補充,這是香港基督教文字出版史上首次有刊物因外在壓力被迫停刊。

倡基督教本色化 外國拒資助致停刊

除了香港外,邢福增也談到內地的基督教刊物《文社月刊》,一九二五年由當時的中華基督教文字事業促進社(下稱文社)出版。一九二三年,中華基督教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召集多名中國基督徒作家和外國傳教士,討論基督教本色化的問題。一九二四年成立文社,由趙紫宸擔任社長,並獲美國社會宗教研究社(Institute of Social and Religious Research)資助。《文社月刊》的宗旨為「提倡能促進中國本色基督教運動之圖文著作,並引起此類文字閱讀之興趣為宗旨。」

可是,《文社月刊》在一九二八年六月宣佈停刊,邢福增提到,當時該刊銷量約二千二百多份。三位編者在刊上登辭職宣言,當中提到文社原有的立場是本基督精神,自由地尋找真理,提倡中國本色基督教。不過這引起一部份人反對,指他們對國民革命所表達的神學討論和言論激烈,認為他們是危險份子,非剷除不可。三人辭任的原因:「出於思想的衝突,因思想的衝突而影響到經濟的斷絕。所以歸納提來,文社現在所遭遇的困難,並不是經濟,乃是在思想。因為經濟問題,本不是文社的致命傷⋯⋯」他們表示日後或會辦「新文社」的組織和基督徒讀書會。

邢福增引述王成勉教授出版的書籍,提到文社的出現是二〇年代中國民族主義下,一班教內菁英對時代的反應。王成勉指,文社前期主張集中文化層面,「尋求中國文化與基督教融合,⋯⋯能為中國人所容易接受」。隨著時局變化,文社後來方向轉到政治性,力求與時代合一,「從國民身份入手,進而參與社會與國家的改革,把基督教的理想化入於國家政治之中。」雖然辭任宣言指思想衝突才是致命傷,不過王成勉指經費才是文社的致命傷。當時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外,「文社雖表明不排外,但文社提倡的本色教會、收回教權、接收教產,對傳教士是個威脅」,故經濟斷絕致文社不能維持下去。

邢福增在總結時指,中國基督教文字出版受到的壓力未曾停止,在四十年代抗戰結束,由基督徒創辦的《天風月刊》曾刊登一篇由不同知識份子發表的文章,寫到:「我們總希望我們的政府當局不要不顧一切的走上自絕於民主的末路上去。我們願意忠誠地奉答,人民的口是終歸封不住的,文化是終歸虐殺不了的⋯⋯」可是後來國共內戰,這班知識份子活在一個打壓言論、不能真誠表達思想的年代。邢福增提到,這些被停刊個案反映對言論自由的肯定,「壓力可能來自教會的內部,亦可能來自外在的政治環境,如何在這些壓力下相信自己的信念、價值,找空間去將自己的價值耕耘和言說出來,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網上節目為《時代觀景.學不懂的歷史功課》第卅一集,以「邢福增:基督教出版史的『停刊』與言論自由」為題,於六月廿二日在YouTube平台上首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