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特寫

英國教會接待港人的薩頓範本:
從不要做150個單程證人士開始

【時代論壇訊】離開倫敦市中心四十分鐘火車車程的薩頓(Sutton),不是一個會出現在英國旅遊指南上的地方。過去短短四個月內,一個名為「Sutton香港人」的臉書群組,卻吸引了近二千人加入,他們都是為了讓子女入讀當地會考成績名列前茅的學校而準備在當地紮根的BNO港爸和港媽。

發起人陳奮也是來自香港,只是已經落戶多年。一切緣起於去年十二月他參加的一個華人教會會議,牧師講到有十六個香港人家庭已經住進了火車站旁邊的一座大廈。

自那天起,陳奮不斷問自己可以做甚麼?「我是香港人,我知道了此事,我住在薩頓,我又每天為香港發生的事祈禱,不能當成沒有聽到啊。」陳奮想起了末底改請求以斯帖向王進言免猶太人於死的說話:「誰知你得了王后的位份,不是為了挽救現今的危機嗎?」(斯四14,《新譯本》)

他說:「神為甚麼放我在英國?是不是為了幫香港人?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有責任。我可以不插手,這些香港人一樣會搞掂。不過,我既然在這裡,就應該幫手呀。」

就這樣,陳奮開了臉書專頁,為有興趣移居薩頓的人提供升學搵屋資訊。按他的說法,就是「圍爐」而已。沒有人想過,這個爐愈搞愈大,如今已經變成了英國教會網絡UKHK歡迎香港項目的孵化器、試驗田。

促成這個變化的不是甚麼偉大宏願,而原來是不少香港人講起就咬牙切齒的「每日150個單程證來港人士」。因為新來的香港人愈來愈多,這裡原本就「一位難求」的學校開始爆滿;一切似曾相識,敲響了警鐘。

自發組隊調查港人移民需要

見識了港府對內地新移民問題零調查、零準備、北區學位爭崩頭,以及香港人對內地新移民歧視問題,陳奮和一班朋友開始做起了「人口普查」。每一個加入臉書群組的人都要填寫問卷,填上職業、移居時間、在學小孩人數和年齡、是否有老人跟隨等等資料。

調查發現一年內有三百個家庭計劃遷居當地,真的非同小可。然後他約見地方議員和教育機構,也做了PowerPoint介紹。「出發點不是為港人爭取甚麼,也不是要他們多建一家學校,而是希望負責人知道有多少人會來,讓他們做好準備。」

如此專業精準的工作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五人小組,當中有三個半基督徒,兩個香港移民。把他們串在一起的不只是教會,還有在珍珠奶茶店、因為聽到港式廣東話而主動搭訕的。來英一年多的義工阿菲負責解疑答難,另一位義工馬獵做問卷調查數據分析整理,問到他們的動力,兩人都說:「不想香港人成為那150個(單程證人士)。」

他們的努力很快就引起了教會的注意,卻不是華人教會。陳奮坦言曾經向一些華人教會提建議,但都石沉大海。他說:「華人教會本來就比較保守,面對香港問題,當中的掙扎更大,畢竟會友當中還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內地、馬來西亞或其他地區的,我也明白當中的拉扯。」

於是儘管來了大量港人,而且他們的調查又顯示香港新移民中,有超過四成是基督徒,但是至今薩頓還未有華人教會。早年在當地循道會培訓的余周詠哲牧師,於是自告奮勇由三月開始在工餘時間跑回薩頓在公園搞聚會。她說:「在群組中發了一個邀請,除了四、五個有團契聯絡的家庭來了,竟還有另外五個,包括了一個未信的,可見需求之大。」英國三月天,氣溫只有幾度,牧師所言真的不虛。

本地英語教會沒有政治包袱,反而因為對狂風代(Windrush generation)的愧疚而更積極進取(編按:詳見1764期頭版專題網上版框文:「狂風代」的血淚為港人埋下的種子),最少十九間區內教會與小組搞起了大大小小的活動。當中屬於福音派的薩頓葡萄藤教會(Sutton Vineyard Church)可以說是表表者。

該教會主任牧師祈克(Jason Clark)輾轉知道陳奮等人後,向陳奮的LinkedIn戶口「白撞」,傳上訊息說會大力支持他們的活動,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地方有地方──嚇得陳奮開始時以為他是網上騙子。

英國牧師:教會不能坐視不理

祈克說:「這是自狂風代以來最大的移民潮,是一輩子只能遇上一次的機遇,教會不可能坐視不理。」加上還有個人感情,他曾經到香港探訪和工作三次,最後一次是在二〇一七年,認識了不少香港朋友,也一直關注香港的局勢發展。「我們去年還在為香港祈禱,知道有大量香港人落戶這裡,出手幫忙是義不容辭的。」


跟陳奮了解過港人的需求後,祈克團隊很快就召集了會友,替香港新移民辦起了各式網上課程、英語班……還有行家手把手教寫履歷、面試技巧等等,由此再演化出一對一的「老友記計劃」(buddy system)。

教會先了解每個舉手參加的新移民家庭的背景,再根據他們的需要,例如子女年齡、居住地區和職業等,匹配背景相若的本地家庭,好能一對一提供協助和意見;至今他們已經配對了四十九組「老友記」。

當中涉及大量的工作,前期先做三大確保:動機純正,無人藉此推銷產品;受助方知道「老友記」只是一個朋友,而不是專業人士;沒有人因此吃不消,畢竟香港人是舉世知名的工作狂,凌晨過後發短訊、電郵是常事,又希望馬上得到回覆。

還有「售後服務」,教會會分別向老友記雙方了解他們有否聯絡、有甚麼得著、是否能夠產生化學作用等等,然後按此作出調整。「至今的反應都相當正面,有新移民會問老友記:『我們素未謀面,為甚麼你願意幫我?』而有老友記對於自己能夠認識來自香港的朋友,甚至有可能發展成一輩子的朋友,十分興奮。」

當然世界不是玫瑰色的,薩頓團隊已經開始為可以預見的矛盾和衝突做好準備,於是有了計劃在六月舉行友誼節(Friendship Festival)(編按:後已延期至九月舉辦)。祈克說:「我們不天真,短時間內大量外地人湧入,多少會引起一點不滿。有人會講香港人租了很多屋,搶高了價格。所以我們要趕在問題出現之前,讓大家知道香港人不是會排公屋、搶工作的一群。所以要盡快幫他們融入,也向本地人解釋香港人來到這裡的前因後果。」

友誼節會是一個嘉年華,由不同種族的朋友做文化介紹,香港人會示範烹調粵菜、教講廣東話,重頭戲是區內學校學生的表演。「小孩子認識了香港小朋友後,回家跟父母講,就這樣一步一步拉近不同族群的距離。」



這個出生了不足半年的薩頓模式,很快就在有志於此的教會中人之間傳開,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都希望有範本。他們的港人普查問卷,已被UKHK採用,向所有計劃來英的港人推展。陳奮團隊為其引入大量香港元素,關於英文水平的選擇不再是欠佳或良好,而是「可以開會」、「可以傾計」等等。而祈克則在製作老友記資源包。他說:「很多本地英語教會都想幫忙,他們不一定在大城市,資源和經驗有限。我們做好一套,他們只要找到願意參加的會友即可。」如此類推,他也希望友誼節可以遍地開花。

(按受訪者要求,陳奮、阿菲、馬獵均為化名。)


駐英特約記者:任美貞(電郵:mcyuknew@gmail.com)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