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處境下的屬靈導引

此專欄希望能夠定期每兩週為到居住在香港中的普通市民和基督徒作出一些屬靈導引,當中包括一些信念的建立,和一些可實踐的操練,好能在這似困局的都市中,找到仍可支撐下去的力量。

耶穌禱文

在上一章的「香港處境下的屬靈導引」中,筆者介紹過「歸心禱告」的起源和具體操練,並指出它能夠為生活在壓力和壓迫下的香港人,帶來舒緩和力量。今次會更具體地為大家推薦最為人所唸誦的歸心禱告禱文:《耶穌禱文》(Jesus Prayer)。

內容

除了《主禱文》以外,《耶穌禱文》是最多基督徒所唸誦的禱文,不單是東正教徒,更正教徒和天主教徒也同樣深愛此禱文。這禱文的完整版是:「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Lord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God, have mercy on me, a sinner”),但有更多人使用較為簡單的版本:「主,開恩可憐我!」(“Lord, have mercy on me!”)。

目標:與神深交和認信

操練《耶穌禱文》的目標,在屬靈的角度來看,是要與主耶穌沒有間斷地面對面深交,1從而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以致與神更為合一。

從心理學角度看,是要藉著不斷有意識地重複一個禱文,以致能夠進入人的潛意識,便能化為唸誦者的信念,並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佛洛依德指出人的行為主要都是由潛意識所推動)。

從神學觀點來看,《耶穌禱文》內包括了整個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內容:

1. 「主」:肯定了神是「主」,而唸誦者是「僕」。
2. 「耶穌」:肯定了耶穌的人性。
3. 「基督」:肯定了耶穌的神性。
4. 「神的兒子」:肯定了三位一體的神觀。
5. 「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肯定人犯了罪,需要神的救恩。

故此,唸誦《耶穌禱文》時,便已經是一種的基督教信仰認信了。在信仰中疑惑軟弱,或在面對人生的困難日子時,這禱文也能夠作為一種的支持力量。

起源2

一般人都以為這禱文是源於耶穌在教導有關禱告的態度時,講了一個的比喻:「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份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八9-14)

但《耶穌禱文》可能是由路加福音十八章其後提及的瞎子向耶穌尋求醫治的呼聲所修改而來:「大衛的子孫耶穌、可憐我吧」(路十八38),加上上述那個稅吏的祈禱:「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13)兩者結合而成。而《耶穌禱文》是在第五至第八世紀之間將兩者結合為一的。

從《沙漠教父箴言》一書中,路求教父(Abba Lucius)使用詩篇第五十一篇:「可憐我,神啊!」約翰迦賢努(John Cassian)也告訴我們以撒教父(Isaac)鼓勵引用詩篇七十章1節:「神啊,求你快快搭救我。耶和華啊,求你速速幫助我!」(Conference X.10)。自第七世紀開始,重複一個單字或短片語,就被稱為「單語禱告」(monologic prayer)。St Nilus of Ancyra(430卒)提議重複耶穌的名字。

《耶穌禱文》的確立是因著北方Photice的主教St. Diadochus(第五世紀後期)的主意。除耶穌的名字外,他結合伊華紐斯(Evagrian)的「純正」(pure ,即非東拉西扯的「非隨意式的祈禱概念」)和沙漠教父的「單語禱告」(monologia,即不斷的重複)兩個概念。

Diadochus認為重複耶穌名字能使理性免受其他各樣的思想和形象所影響,以致能達到無形像和無慾念的禱告(image-free and passionless prayer),這就是內裡的靜寂和靜止(silence and stillness)。「除了『主耶穌』(Lord Jesus)的禱文外,我們並不給予它(理性)任何其他的東西…….讓理性繼續在內心的神聖之處(inner shrine)集中精神於這片語,而其強烈程度促使理性不會轉向其他的有形形象」。兩位住近於迦薩(Gaza)以外的修道院隱士──St Barsanuphius和聖約翰(St. John),則延續了St. Diadochus的傳統,並提出幾項的形式。在那不同的形式中,其中一項是:「主耶穌基督,可憐我吧!」。

埃及修士腓利門(Philemmon)取其精髓而制定了標準的《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可憐我吧!」(“Lord Jesus Christ, Son of God, have mercy”)。這形式是從第六至第八世紀所寫的《腓利門教父生平》中被發現。腓利門強調三種元素,包括「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內裡的悲傷(grief/ penthos)、及平靜(stillness/ hesuchia):「無論是睡著、醒來、進食、喝著、或與他人結伴,你要無間斷地讓你的內心理智常默想詩篇。」其他時間則重複:「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可憐我吧!」(348)聖約翰Climacus(St. John Climacus;七世紀)和他的兩位跟從者聖赫西糾(St. Hesychius;八至九世紀)和St. Philotheus(九至十世紀)都建議使用《耶穌禱文》。不過《耶穌禱文》則要到十四世紀,才在眾修道中心中被常用。

建議操練方式

1. 分階段的唸誦

第一個星期:每天早晨和晚上,各唸誦五十次傳統《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或英文版:"Lord,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God, have mercy on me, a sinner!" )

第二個星期:每天早晨、日間任何時間、晚上,各唸誦五十次簡化版《耶穌禱文》:「主,開恩可憐我!」(“Lord, have mercy on me!”)

2. 面對困境

在每次面對生命困境,或是心靈沉重的日子時,唸《耶穌禱文》,好能安定己心、了解事情的真相,明辨神旨意,及讓祂給予我們力量。


1. “A monk of the Eastern Church” in Orthodox Spirituality: An Outline of the Orthodox Ascetical and Mystical Tradition (London: S.P.C.K., 1974), 184.
2. Ware, Kallistos, “The Origins of the Jesus Prayer: Diadochus, Gaza, Sinai” in The Study of Spirituality. Edited. Cheslyn Jones, Geoffrey Wainwright, Edward Yarnold.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78-180.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