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躺平因資本主義世界競爭激烈
鄭家輝:容讓年輕人不只跟隨社會主流

【時代論壇訊】近日「躺平」現象受到社會關注,有神學院舉辦工作坊討論此現象,以及其對堂會青年牧養工作的提醒。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紹麟解釋,躺平是世界資本主義下的生活形態,社會因競爭激烈而出現「內卷」現象,有人選擇躺平,不參與在內卷的制度中。縱然躺平一詞近月才興起,但他指其他國家其實早有相近現象回應競爭激烈的環境。伯特利神學院實踐科講師、延伸部主任鄭家輝牧師則認為,教會要先理解年輕人現在面對的問題和壓迫,然後給予他們機會多元發揮,不要強行把自己所相信的加諸年輕人身上,因為教會本身就應是一個包容與接納的地方。

劉紹麟分析,躺平現象的出現是源於資本主義下的激烈競爭。他指,競爭是世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而各國要有強大產能才可以與別國較量,產能包括生產工具、人才。各國不斷透過教育「生產」了很多人才,以提升產能和他國競爭。人才多了,但國家內的工作機會有限,所以人才便要以各種方式爭奪有限市場,例如大學畢業生工資不升反跌、工時長成常態,這反映因產能過剩形成的內部角逐,就是現今內地常說的內卷現象。

劉紹麟提到,現今社會人才競爭聚焦在本地,亦可反映在港人不會陌生的教育競賽上:小孩從幼稚園開始競爭,為要入到好的大學;否則,則難以與他人在飽和的人力市場競爭。躺平則是人們對以上龐大的制度困境的其中一個回應選擇。躺平者不願參與在競爭激烈的制度中,所以選擇退出制度,不以主流的價值和生活形態生活。雖然這種生活方式並未有製造另一個制度來對抗資本主義,但如果大家都躺平,會拖垮資本主義下國家的競爭力,使他國更能威脅本國,本國的未來情況會更艱難。所以,只要不離開資本主義制度,就不能停止剝削;但劉紹麟提醒,不要忽視資本主義使人民有更好的生活質素這優點。

那有可能消滅資本主義的競爭,使競爭不再激烈嗎?劉紹麟提到近四百年來,資本主義由歐洲向全球擴張,到冷戰後,大部份前社會主義國家都整合到資本主義制度中,現在資本主義在全球是主流。以往奉行社會主義的國家做到全國不同行業、市場都由政府主導,能消滅競爭,但因應各種原因,現在大部份地方都放棄了這種制度。他也提到新加坡的地產業,由政府主導分配予市場,有效消除競爭,但這確視乎政府與人民的選擇。

後物質主義年代更能理解躺平

躺平作為人們面對龐大制度困境的其中一種回應,相近的現象早在全球發生。劉紹麟舉例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有嬉皮士文化、日本在二十一世紀則有「低欲望社會」;即便是國內,也早有「三和大神」(編按:指在廣東深圳龍華新區三和人力市場附近、靠打散工維生,「做一天玩三天」的一群)的生活方式。可見這是個全球普遍的現象。

然而,劉紹麟指出,在「依然肚餓」、重視經濟建設的年代,人們難以接受這種生活方式,就如八十年代的香港,當年許冠傑〈搵嘢做〉一曲就充份反映人們對躺平的負面態度。

不過,他指在現在營養過剩、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tic)的年代,社會較容忍人們追求其他價值,退出制度者也不會受到批評,因為大家都知道制度有很多不公、會令人痛苦,故躺平甚至被視為一種對抗制度的方式,以展現正義。內地漸漸走向後物質主義年代,所以對躺平的討論便一發不可收拾。劉紹麟談到,加上進入後現代時代,主張事物沒有絕對的對錯,無預設的人生目標與理想,只有自己才是最終的生活重心,既然不是為滿足他人,那躺平自然有其賣點。

分析躺平的前因後,劉紹麟談到雖然他依然認為人生是應該有方向、有目標的,但也強調人們要理解新一代在制度下的困難。依觀察,他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不算「躺到好平」,雖然大部份人都不會有太宏大的目標,但他們都在追求一些「小確幸」,希望可以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過一個不錯的生活,不要太辛苦就好了。而且,他們可能追求另一些意義和價值,例如希望探索不同地方的文化,只是不是主流社會希望他們追求的意義──透過工作往上流。

被問到躺平是否有其政治面向,劉紹麟認為內地把〈躺平即是正義〉一文下架,是因為這種思想太「頹廢」,於人無益,但較為是經濟面向的問題,因為各地相近的現象出現的原因都是因為面對如內卷般的競爭情況。

教會應給予年輕人空間和機會

談到教會該如何回應躺平的風潮,鄭家輝指要先理解年輕人現在面對的問題和壓迫,然後讓年輕人感到「充權」(empowerment),給予他們機會。年輕人因難以向上流,所以躺平,故鄭家輝認為教會可讓他們由下而上去發揮創意和創造力,使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所長、尋找出路外,也可以藉此祝福群體。過程中,應容讓他們多元發揮,不只跟隨社會主流。

另外,他亦認為教會可關心年輕人不同方面的生活和幸福感(well-being),而不只在教會上、信仰上的生命。他指,令年輕人感到開心、有人與他們同行,在他們的生命中有神的道在就好,不需強行把自己相信的價值和生活方式加諸他們身上,因為教會就應是一個包容接納的地方。在與年輕人同行時,不需迫使他們向上,給予他們空間已經可能使他們轉變。

工作坊的主持、明愛專上學院社工實習督導陸鳳萍補充,香港有很多教會只著重傳福音,把社會服務外判到其他社會服務機構,但她認為教會可以做些社會服務,協助不同群體,例如長者、躺平青年等。

是次工作坊由伯特利神學院舉辦,題為「從『《躺平即是正義》/ 青年 / 亞洲』現象,探討堂會青年牧養」,於七月五日晚上在Zoom上直播,高峰時有約一百一十人收看。


左:劉紹麟;右:鄭家輝(工作坊截圖)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