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處境下的屬靈導引

此專欄希望能夠定期每兩週為到居住在香港中的普通市民和基督徒作出一些屬靈導引,當中包括一些信念的建立,和一些可實踐的操練,好能在這似困局的都市中,找到仍可支撐下去的力量。

從恐懼到愛

在這一年間,香港人都活在恐懼裡面,逛街會怕被拘捕,就算是留在家,亦擔心被封樓。於是,我們這年才發覺,原來能夠免於「恐懼」,是一種奢侈。

其實香港人要求的並不多。相比西方世界,他們講究生活質素,所以下午四時放工,沒有人願意加班,也的確沒有這需要;每兩小時就要有一個coffee break,歎一下咖啡,談笑風生;星期六也沒人上班!反觀,香港人早已放棄了生活質素,只想安定和擁有言論自由而已;到現在,就是希望能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而已!

因此,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香港處境下的屬靈導引」,是盧雲神父教我們如何從「恐懼」到「愛」。這是他從拉丁美洲和聖經之中,所得到的啟示。

由愛所建造的房屋

盧雲曾在拉丁美洲與貧窮和受壓迫的人共處數月,他觀察那些與他一起生活的人,便慢慢地明白到他們都不是恐懼的人。他們雖然活在可怕的地方,卻是簡單和快樂的人。每每盧雲看到饑民和受苦的人,也同時會發現喜樂、感恩及平安。盧雲不久便明白到受壓迫者的另一面,在貧窮的南半球的另一面,就是那些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他們其實也是被恐懼、痛苦所俘虜的人。盧雲相信,基於某種原因,這兩個現象卻是不能分割的。我們因累積的恐懼和欠缺自由所受的苦,與那些在發展中國家當中受苦和受壓迫的人,是不能分割的。盧雲又指出,基於某些原因,在北美生活的人將近忘記是甚麽帶來愛的生命。他們以防禦邊界、防禦系統及封閉的群體,來取代藏身於神居所裡的集體盼望。

盧雲聲稱,基督的邀請就是邀請我們搬出「恐懼的居所」(house of fear)和搬入「愛的居所」(house of love);搬離囚禁之處,並搬進自由之處;「請進來,進入我的居所,一個愛的居所」。那不斷重複的肯定聲音:「不要害怕,不要恐懼」,正是我們最需要聽到的聲音。「不要恐懼!」這句話是神的使者們在整個歷史中所揚言的,包括天使和聖人,基督自己也曾這樣說。這是宣告一種全新生活方式──在愛的居所(主的居所)中的一種生活方式。

盧雲鼓勵說,我們可以不屬於黑暗權勢,可以不在它們當中建立我們的棲所,而是當選擇以「愛的居所」作為我們真正的家。但這並非一勞永逸的選擇,而是刻意地活出一種屬靈的生命──經常禱告、實踐「靈閱」(lectio divina),並在每一刻與神緊密地連繫著。這些屬靈實踐和其他操練都提醒我們,我們是蒙愛的。典型的操練是款待、屬靈的友誼、默觀式禱告、群體的寬恕及為生命慶祝。藉著不斷的屬靈操練,我們漸漸地從「恐懼的居所」轉移到「愛的居所」。這就正如詩人所宣稱:我們能夠「永遠棲身於主的殿裡」(參詩廿三6)。

一個為所有人而設的居所

「作門徒」不只是個人的敬虔或群體的忠誠,而是各國(並不只是個別的人)都要離開被猜疑、憎恨及戰爭所掌控的「恐懼居所」,並進入以復和、醫治及平安所掌控的「愛的居所」。「主的居所」仍是為所有人而設的「愛的居所」。在愛的居所中,是安全、親密及款待的圈子。在這居所中,我們便能夠慢慢地放開恐懼,並因而能互相信任。在這居所中,我們能夠找到自由、群體及喜樂。當我們活在愛的居所時,復和是可能的。當我們活在愛的居所時,便能實踐公義。當我們活在愛的居所時,事工便會有效。在那裡,我們便能夠成為自由和沒有恐懼的群體,並在其中邁進、信任及相愛。

也許這城市已經不再能夠免於外在的恐懼環境,但至少,我們可以在心靈裡面,因著住在主的裡面,享受到無人能入侵、主為你和我所設的「愛的居所」!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