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跨页

当但以理遇上以斯帖
罗秉祥:与帝国合作不等于颠倒是非

身处混乱的世界,我们不禁会思考上帝为何恍如沉默、缺场。面对不同方面的压力、历史中的变幻,我们应怎样回应?圣经总能给我们好的参照。美国正道福音神学院早前举办题目为「掌管历史的神: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对读」的网上粤语神学讲座,探讨以色列人被掳后,上帝角色的隐藏与启示,透过两卷经书的内容思考「神掌权」的多重意义。讲座由该院旧约研究教授谢挺博士主讲,以圣经的文学性分析两卷书之中上帝的角色,而该院伦理学资深教授、前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罗秉祥博士则负责回应,透过基督教伦理学的观点思考上帝在困难处境中的沉默和人的角色。

Scenes from the Story of Esther, by Sandro Botticelli c. 1470-75

默默无声的上帝 乱世中的看顾者

在讲座开始时谢挺表明,选择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作为对读文本,是因为两卷书之间有相似的历史时期、地点、场景、人物与主题,两位主角均属被掳时期,而服事时期只是相隔四十四年,同是描述年轻一代在其他帝国的宫殿中如何成就传奇。两卷书都在「乱世」中强调以色列民族与侵略帝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透过但以理先知和以斯帖的行动去表达抗拒与融和的两种方向。

谢挺指,在但以理书中读者能够清楚神是掌权、看到神的作为,另一方面,以斯帖记中上帝却看似缺席,但两卷书的内容都指向上帝的作为成就。因此信徒能视上帝的「缺席」是一种隐藏和护佑。谢挺指,但以理书表达的神掌权是超越时空的;而以斯帖记表述的神的隐藏则是当时的。此外,两卷书同样强调人的责任,在时势中所作的决定能影响整个民族。因此我们也能同样反思此时我们的行动。

谢挺进而以希伯来圣经中的分类法解读两卷书的信息编排,由于编排的方式不同,以斯帖记并不被归类为历史书,而是属于诗歌智慧书中强调上帝隐藏的《五书卷》之一,与它在编排上相连的但以理书却强调上帝彰显,因此我们能够知道上帝在历史中的工作并非单一的,而是在隐藏和彰显间不断改变。而透过希伯来圣经的编排,信徒能够明白上帝也许看似缺席,但依然默默掌权。

帝国与个人的微妙关系

这次把但以理书和以斯帖记进行对读的解经方向采用的是正典启示进路,谢挺解释,在这个释经方向中,经文之间的矛盾正正表示了神话语的动态,所以就算在接近的时期内,上帝一方面彰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隐藏的。

谢挺把两卷书的不同主题进行对读,例如用但以理书的圣殿器皿、异象智慧等主题,跟以斯帖记的宫殿器皿、巧合反转等主题对读,指出两卷书在主题上的异同,表达出上帝作为的多重面貌。再进一步借着以斯帖记的经文,表达书卷中上帝隐藏自己,却在背后掌权。随后,谢挺引领与会者进一步思考两卷书中不同主角面对大时代,如何透过「抗拒、对立、融入」三个方向去保持信仰。例如但以理坚持不吃王膳、反对杀死术士和拒绝跪拜王,但却透过衷心地事奉君王作为一种融入。「帝国与个人的关系是微妙的,不只有抗拒或融入一个方式,而是有融入、有抗拒、有对立。」谢挺指出,但以理和三友反抗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範围。同样,在以斯帖记当中,末底改在皇宫中的步步高升表达了融入的态度,但另一方面书中亦表达了犹大人对于波斯人的抗拒。因此,我们在以斯帖记当中没有见到推翻波斯的信息,亦没有提及神的国度,只是见到先知如何透过与帝国共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本族带来好处。

历史最终会向着神意愿的方向走

谢挺在结语中指,神的作为在历史中时而鲜明,时而隐藏,但历史最终会向着神意愿的方向走,神的国终要降临到地上。重看希伯来圣经的编排,虽然但以理书的时间发生在以斯帖记之前,但编者却编排但以理书在以斯帖记之后,是为要肯定上帝的掌权。

她勉励今天的信徒,要借由神所赐的智慧去辨识神的同在与隐藏,又要在上帝的隐藏中,分辨他的护佑;也要辨识现今的时代、时机,在何时和何事上应顺服、抗拒、融入、沉默;在赢取帝国相助(find favor)之馀,不将信仰妥协。并且,信徒应成为历史的见证人,而不只成为旁观者,要积极地参与在历史进程之中,并存盼望地等候结局。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应该成为众人坚定信仰的同路人,一同面对帝国的压力。


Scenes from the Book of Daniel, Schloss Parz-Frescos (1580)

融和与反抗 帝国之下守护信仰

罗秉祥先引用以斯帖记中末底改的提醒勉励教会,指出以斯帖虽然融入皇宫,但其实亦身负使命,没有只顾自身安全。他表示:「不要以为置身事外,就可以明哲保身,以为只要完全融入政治体制中就安全。」对于今天有信徒以建制派自居,他认为以斯帖记给予他们很大的提醒。罗秉祥指,今天信徒没法百份百肯定上帝的心意,这种上帝的「沉默」正正是要信徒透过信心回应当时迫切需要;而上帝的表面沉默并不表示信徒也需要沉默不语,用各种原因逃避回应时代的需要。他认为以斯帖记的故事从以上方向提醒了信徒要在大时代中警醒。

罗秉祥进一步引用尼布尔(Richard Niebuhr)有关责任与基督教伦理的思考,指出信徒回应复杂的处境时,不单可以从「我应该做什么」的角度出发,亦可以透过「发生了什么事」的角度思考,从而想像最适切的回应和行动。若然在能清晰地了解上帝声音的年代,当然可以透过「服从」作为伦理学的指标;但若然上帝选择隐藏自身,基督教伦理学当中的判断标准就可能转化为「承担」,信徒不只是聆听命令,而是主动地负起责任回应世界。

努力在生活中充份回应神的责任感

罗秉祥提议信徒可从「护佑」的神学进行思考,并指出神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人要成为神的代理人,上帝的护佑亦能透过人的工作去达成。例如当以斯帖和末底改拯救了神的子民,同时也是上帝亲自拯救了自己的子民。而我们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并不等于我们相信上帝独自工作,人亦有其责任。罗秉祥进一步指,基督徒应有着强烈的回应渴望,希望在生活中充份地回应上帝。在危机当中,虽然看不见神,但仍需要对他的工作有所回应。他以香港导演周冠威作为例子,指出许多人认为上帝是沉默的,但仍然有信徒能够在不同的生活面向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

罗秉祥引用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指出,人在面对帝国时会出现双重反应,思考要融和还是反抗。但以理和以斯帖均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冲击,虽然融入在帝国政治体制当中,面对无力回天的乱世,却仍保持对神的忠贞,在关键的时候展示信仰的价值。布鲁格曼总结指,犹太人面对帝国,需要一种「忠实的灵活性」。套用香港的流行语,罗秉祥则鼓励信徒要「be water」,在忠心中保持变通,细心静候。信徒亦要记得与帝国合作并不等于助纣为虐、颠倒是非,适应帝国的文化不等于要出卖自己的价值观。罗秉祥回忆自己过往与内地家庭教会领袖开会的时候,曾经讨论到应否表明信仰身份的挣扎。他相信,在困难的处境中,正正让人有更多自由的想像空间,去思考如何回应上帝。

是次讲座在美国时间七月三十日晚上(香港时间七月卅一日早上)于网上举行,大会表示约六百人实时观看。重温讲座:https://bit.ly/37HwCaV

编按:除了以斯帖记以外,雅歌同样是圣经中没有提及「神」的书卷,
最近谢挺博士的着作就是透过这两卷书,解释如何理解上帝的缺席。
罗秉祥教授撰写了相关书介,对这主题有兴趣的读者值得留意。


延伸阅读



惹人注目的缺场/文:罗秉祥

买了谢挺老师的英文新书《惹人注目的缺场:雅歌与以斯帖记研究》(Conspicuous in His Absence: Studies in The Song of Songs and Esther;中文书名为笔者暂译),开始阅读后就不能停止。感觉有点像年轻时第一次接触唐佑之牧师的《牧野的芦笛:圣经旧约文学研究》,打开了对旧约圣经丰富内容的眼界。旧约圣经内容丰富渊博,一方面因为旧约神学的发展与以色列人曲折的历史平行,从立国到亡国流亡过程中,犹太人的宗教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旧约书卷的文体非常多样化,承载着多元的信仰反思。

读这本新书,才知道原来晚近四十年学者对旧约𥚃神的同在、缺场或隐退这主题有大量研究着作,但是这些着述有一个限制,就是对以斯帖记及雅歌重视不足。而且,旧约圣经卅九卷书中,惟有这两卷书内完全没有提到神。谢挺老师这本英文书之所以得到主流出版商(IVP Academic)出版,其中一个原因是填补了英语学界的一个空缺。

谢挺老师这本三百页的英文新书内容丰富。第一章交代晚近旧约学者对神的缺场或沉默这主题的研究情况,第二章处理相同主题,但把範围收窄到学界对雅歌及以斯帖记的研究成果,并且解释这两卷书与旧约智慧神学的关系,因智慧书对神的缺场和隐藏的理解,与五经和先知书不同。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时间、空间、节期来深入处理这两卷书内神的缺场或沉默这问题。第六章从希伯来正典的组成来检讨这两卷书分别与五经、先知书及圣卷,对神的在场及缺场这主题的思想关系。用那么多篇幅,是因为要按照最严谨的学术规範来进行这研究。用英语出版,就必须建立在英语世界的学术研究成果上,谢挺老师这本新书是一个很好的示範。

以斯帖记内神的缺场比较惹人注目,理由很简单。这书记载了犹太人面临种族灭绝的民族危机时,以斯帖与末底改如何机智及勇敢地营救自己同胞。但是,与出埃及记相反,在这个神的子民危急存亡之际,完全没有记载神的干预或现身;我们只读到人如何努力去自救。读者难免会问:神的子民有难,神到哪里去呢?神为何该出场时却缺场?大部份学者的共识指出,这书的核心信息是人有责任回应群体的需要。

雅歌与神缺场这题目得到较少的关注。但谢挺老师指出,本来是一个男女情歌集的雅歌有大量的男女一唱一和的情诗,但也有女子单恋男子的情意绵绵表白。在三1-3及五2-8中,女子恍惚进到梦中情境,梦见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情人,众里寻他千百度,都找不到他。在七11-13及八14中,更表达了对良人归来的深切期盼。当我们对雅歌进行寓意诠释时,这几首诗就表达了信仰生活中对神的隐退所产生的焦虑及热切期盼。(天主教灵修神学大师圣十架约翰有一个短篇作品《灵歌》,模仿雅歌,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投诉新郎神袐失踪,女子四处奔波寻找,寻见后亲密结合,永久连结。)

旧约圣经内容高度多样化,不同经卷之间既有和谐,也有不协和之处。经卷作者使用神缺场这手法,乃曲线呼吁大家用另一方式体会神的在场;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在雅歌,于神缺场的背后,他却透过大自然及爱情来在场。在以斯帖记,神的在场是透过神儿女履行社会责任来彰显。神表面的缺场,其实只是神的隐藏;用第三只眼睛,还是可以找到他。此书不仅是学术研究,也包含灵性反思,旨在使读者对神及信仰生活有更全面的认识,及品尝旧约圣经内的多姿多彩,纵横交错,意境深远。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