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時代跨頁

當但以理遇上以斯帖
羅秉祥:與帝國合作不等於顛倒是非

身處混亂的世界,我們不禁會思考上帝為何恍如沉默、缺場。面對不同方面的壓力、歷史中的變幻,我們應怎樣回應?聖經總能給我們好的參照。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早前舉辦題目為「掌管歷史的神: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對讀」的網上粵語神學講座,探討以色列人被擄後,上帝角色的隱藏與啟示,透過兩卷經書的內容思考「神掌權」的多重意義。講座由該院舊約研究教授謝挺博士主講,以聖經的文學性分析兩卷書之中上帝的角色,而該院倫理學資深教授、前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羅秉祥博士則負責回應,透過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思考上帝在困難處境中的沉默和人的角色。

Scenes from the Story of Esther, by Sandro Botticelli c. 1470-75

默默無聲的上帝 亂世中的看顧者

在講座開始時謝挺表明,選擇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作為對讀文本,是因為兩卷書之間有相似的歷史時期、地點、場景、人物與主題,兩位主角均屬被擄時期,而服事時期只是相隔四十四年,同是描述年輕一代在其他帝國的宮殿中如何成就傳奇。兩卷書都在「亂世」中強調以色列民族與侵略帝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透過但以理先知和以斯帖的行動去表達抗拒與融和的兩種方向。

謝挺指,在但以理書中讀者能夠清楚神是掌權、看到神的作為,另一方面,以斯帖記中上帝卻看似缺席,但兩卷書的內容都指向上帝的作為成就。因此信徒能視上帝的「缺席」是一種隱藏和護佑。謝挺指,但以理書表達的神掌權是超越時空的;而以斯帖記表述的神的隱藏則是當時的。此外,兩卷書同樣強調人的責任,在時勢中所作的決定能影響整個民族。因此我們也能同樣反思此時我們的行動。

謝挺進而以希伯來聖經中的分類法解讀兩卷書的信息編排,由於編排的方式不同,以斯帖記並不被歸類為歷史書,而是屬於詩歌智慧書中強調上帝隱藏的《五書卷》之一,與它在編排上相連的但以理書卻強調上帝彰顯,因此我們能夠知道上帝在歷史中的工作並非單一的,而是在隱藏和彰顯間不斷改變。而透過希伯來聖經的編排,信徒能夠明白上帝也許看似缺席,但依然默默掌權。

帝國與個人的微妙關係

這次把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進行對讀的解經方向採用的是正典啟示進路,謝挺解釋,在這個釋經方向中,經文之間的矛盾正正表示了神話語的動態,所以就算在接近的時期內,上帝一方面彰顯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隱藏的。

謝挺把兩卷書的不同主題進行對讀,例如用但以理書的聖殿器皿、異象智慧等主題,跟以斯帖記的宮殿器皿、巧合反轉等主題對讀,指出兩卷書在主題上的異同,表達出上帝作為的多重面貌。再進一步藉著以斯帖記的經文,表達書卷中上帝隱藏自己,卻在背後掌權。隨後,謝挺引領與會者進一步思考兩卷書中不同主角面對大時代,如何透過「抗拒、對立、融入」三個方向去保持信仰。例如但以理堅持不吃王膳、反對殺死術士和拒絕跪拜王,但卻透過衷心地事奉君王作為一種融入。「帝國與個人的關係是微妙的,不只有抗拒或融入一個方式,而是有融入、有抗拒、有對立。」謝挺指出,但以理和三友反抗的是與信仰相關的範圍。同樣,在以斯帖記當中,末底改在皇宮中的步步高升表達了融入的態度,但另一方面書中亦表達了猶大人對於波斯人的抗拒。因此,我們在以斯帖記當中沒有見到推翻波斯的信息,亦沒有提及神的國度,只是見到先知如何透過與帝國共存,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本族帶來好處。

歷史最終會向著神意願的方向走

謝挺在結語中指,神的作為在歷史中時而鮮明,時而隱藏,但歷史最終會向著神意願的方向走,神的國終要降臨到地上。重看希伯來聖經的編排,雖然但以理書的時間發生在以斯帖記之前,但編者卻編排但以理書在以斯帖記之後,是為要肯定上帝的掌權。

她勉勵今天的信徒,要藉由神所賜的智慧去辨識神的同在與隱藏,又要在上帝的隱藏中,分辨祂的護佑;也要辨識現今的時代、時機,在何時和何事上應順服、抗拒、融入、沉默;在贏取帝國相助(find favor)之餘,不將信仰妥協。並且,信徒應成為歷史的見證人,而不只成為旁觀者,要積極地參與在歷史進程之中,並存盼望地等候結局。而更重要的是,教會應該成為眾人堅定信仰的同路人,一同面對帝國的壓力。


Scenes from the Book of Daniel, Schloss Parz-Frescos (1580)

融和與反抗 帝國之下守護信仰

羅秉祥先引用以斯帖記中末底改的提醒勉勵教會,指出以斯帖雖然融入皇宮,但其實亦身負使命,沒有只顧自身安全。他表示:「不要以為置身事外,就可以明哲保身,以為只要完全融入政治體制中就安全。」對於今天有信徒以建制派自居,他認為以斯帖記給予他們很大的提醒。羅秉祥指,今天信徒沒法百份百肯定上帝的心意,這種上帝的「沉默」正正是要信徒透過信心回應當時迫切需要;而上帝的表面沉默並不表示信徒也需要沉默不語,用各種原因逃避回應時代的需要。他認為以斯帖記的故事從以上方向提醒了信徒要在大時代中警醒。

羅秉祥進一步引用尼布爾(Richard Niebuhr)有關責任與基督教倫理的思考,指出信徒回應複雜的處境時,不單可以從「我應該做甚麼」的角度出發,亦可以透過「發生了甚麼事」的角度思考,從而想像最適切的回應和行動。若然在能清晰地了解上帝聲音的年代,當然可以透過「服從」作為倫理學的指標;但若然上帝選擇隱藏自身,基督教倫理學當中的判斷標準就可能轉化為「承擔」,信徒不只是聆聽命令,而是主動地負起責任回應世界。

努力在生活中充份回應神的責任感

羅秉祥提議信徒可從「護佑」的神學進行思考,並指出神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人要成為神的代理人,上帝的護佑亦能透過人的工作去達成。例如當以斯帖和末底改拯救了神的子民,同時也是上帝親自拯救了自己的子民。而我們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並不等於我們相信上帝獨自工作,人亦有其責任。羅秉祥進一步指,基督徒應有著強烈的回應渴望,希望在生活中充份地回應上帝。在危機當中,雖然看不見神,但仍需要對祂的工作有所回應。他以香港導演周冠威作為例子,指出許多人認為上帝是沉默的,但仍然有信徒能夠在不同的生活面向中感受到上帝的同在。

羅秉祥引用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指出,人在面對帝國時會出現雙重反應,思考要融和還是反抗。但以理和以斯帖均經歷了巨大的歷史衝擊,雖然融入在帝國政治體制當中,面對無力回天的亂世,卻仍保持對神的忠貞,在關鍵的時候展示信仰的價值。布魯格曼總結指,猶太人面對帝國,需要一種「忠實的靈活性」。套用香港的流行語,羅秉祥則鼓勵信徒要「be water」,在忠心中保持變通,細心靜候。信徒亦要記得與帝國合作並不等於助紂為虐、顛倒是非,適應帝國的文化不等於要出賣自己的價值觀。羅秉祥回憶自己過往與內地家庭教會領袖開會的時候,曾經討論到應否表明信仰身份的掙扎。他相信,在困難的處境中,正正讓人有更多自由的想像空間,去思考如何回應上帝。

是次講座在美國時間七月三十日晚上(香港時間七月卅一日早上)於網上舉行,大會表示約六百人實時觀看。重溫講座:https://bit.ly/37HwCaV

編按:除了以斯帖記以外,雅歌同樣是聖經中沒有提及「神」的書卷,
最近謝挺博士的著作就是透過這兩卷書,解釋如何理解上帝的缺席。
羅秉祥教授撰寫了相關書介,對這主題有興趣的讀者值得留意。


延伸閱讀



惹人注目的缺場/文:羅秉祥

買了謝挺老師的英文新書《惹人注目的缺場:雅歌與以斯帖記研究》(Conspicuous in His Absence: Studies in The Song of Songs and Esther;中文書名為筆者暫譯),開始閱讀後就不能停止。感覺有點像年輕時第一次接觸唐祐之牧師的《牧野的蘆笛:聖經舊約文學研究》,打開了對舊約聖經豐富內容的眼界。舊約聖經內容豐富淵博,一方面因為舊約神學的發展與以色列人曲折的歷史平行,從立國到亡國流亡過程中,猶太人的宗教經驗有很大的差異;另一方面,舊約書卷的文體非常多樣化,承載著多元的信仰反思。

讀這本新書,才知道原來晚近四十年學者對舊約𥚃神的同在、缺場或隱退這主題有大量研究著作,但是這些著述有一個限制,就是對以斯帖記及雅歌重視不足。而且,舊約聖經卅九卷書中,惟有這兩卷書內完全沒有提到神。謝挺老師這本英文書之所以得到主流出版商(IVP Academic)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填補了英語學界的一個空缺。

謝挺老師這本三百頁的英文新書內容豐富。第一章交代晚近舊約學者對神的缺場或沉默這主題的研究情況,第二章處理相同主題,但把範圍收窄到學界對雅歌及以斯帖記的研究成果,並且解釋這兩卷書與舊約智慧神學的關係,因智慧書對神的缺場和隱藏的理解,與五經和先知書不同。第三、四、五章分別從時間、空間、節期來深入處理這兩卷書內神的缺場或沉默這問題。第六章從希伯來正典的組成來檢討這兩卷書分別與五經、先知書及聖卷,對神的在場及缺場這主題的思想關係。用那麼多篇幅,是因為要按照最嚴謹的學術規範來進行這研究。用英語出版,就必須建立在英語世界的學術研究成果上,謝挺老師這本新書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以斯帖記內神的缺場比較惹人注目,理由很簡單。這書記載了猶太人面臨種族滅絕的民族危機時,以斯帖與末底改如何機智及勇敢地營救自己同胞。但是,與出埃及記相反,在這個神的子民危急存亡之際,完全沒有記載神的干預或現身;我們只讀到人如何努力去自救。讀者難免會問:神的子民有難,神到哪裡去呢?神為何該出場時卻缺場?大部份學者的共識指出,這書的核心信息是人有責任回應群體的需要。

雅歌與神缺場這題目得到較少的關注。但謝挺老師指出,本來是一個男女情歌集的雅歌有大量的男女一唱一和的情詩,但也有女子單戀男子的情意綿綿表白。在三1-3及五2-8中,女子恍惚進到夢中情境,夢見自己到處尋找自己的情人,眾裡尋他千百度,都找不到他。在七11-13及八14中,更表達了對良人歸來的深切期盼。當我們對雅歌進行寓意詮釋時,這幾首詩就表達了信仰生活中對神的隱退所產生的焦慮及熱切期盼。(天主教靈修神學大師聖十架約翰有一個短篇作品《靈歌》,模仿雅歌,但按照邏輯順序進行:投訴新郎神袐失蹤,女子四處奔波尋找,尋見後親密結合,永久連結。)

舊約聖經內容高度多樣化,不同經卷之間既有和諧,也有不協和之處。經卷作者使用神缺場這手法,乃曲線呼籲大家用另一方式體會神的在場;實中有虛,虛中見實。在雅歌,於神缺場的背後,衪卻透過大自然及愛情來在場。在以斯帖記,神的在場是透過神兒女履行社會責任來彰顯。神表面的缺場,其實只是神的隱藏;用第三隻眼睛,還是可以找到祂。此書不僅是學術研究,也包含靈性反思,旨在使讀者對神及信仰生活有更全面的認識,及品嘗舊約聖經內的多姿多彩,縱橫交錯,意境深遠。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