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聖禮可解作宣誓效忠
趙崇明感嘆福音派教會重視講道多於禮儀

【時代論壇訊】洗禮、領聖餐對不少信徒而言,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但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在一講座上強調,聖禮有其公共面向,也和基督徒的社會及政治倫理息息相關。他提到洗禮可以理解成信徒對上帝的宣誓效忠,而效忠後身份會有所轉變,要在社會實踐天國的道,並且可以透過聖餐學習天國的價值觀。他感嘆香港的福音派教會重視講道多於禮儀,對此感到可惜。

洗禮教導不論政治身份包容差異

趙崇明提到,「聖禮」的拉丁文可以解作「宣誓效忠」,由此可以看到它濃厚的政治意味。一般而言,聖禮即是指洗禮與聖餐。他分析洗禮的「宣誓效忠」含意,一方面是上帝確立對人的應許,另一方面是人在洗禮後確定效忠成為上帝的子民與精兵。

他認為現時聖禮與福音觀一樣,有個人化的傾向,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但他強調其實聖禮有其公共性。他引用新約聖經學者賴特(N.T. Wright)在著作Simply Good News(《福音新探索》)中提出的,指耶穌常說的是「天國」,而非人心目中的「天堂」,福音的首要關注並非人死後上天堂的問題,而是耶穌是王,要把祂的國與統治帶來人間。而經歷洗禮的「宣誓效忠」與悔改後, 人會有身份的轉變,而一個人的身份會決定人應該要做甚麼。信徒在洗禮後的身份就是耶穌的門徒和天父的兒女,門徒要「捨棄地上的家庭與事業」,以新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生活(參太四17-22)。趙崇明認為馬太福音五至七章的登山寶訓是天國的公民教育、新約的政治社會倫理總綱,而門徒是天國的子民,故要學習在地上實踐天國的價值觀與政治社會倫理。門徒也要向社會見證、傳天國的福音,亦在充滿謊話的社會見證真理,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至於天父的兒女這身份,使人加入教會大家庭。趙崇明提到教會從前的意思是公民集會,即大家聚在一起商議尋求大眾的福祉,是一個政治的群體。洗禮後,人就進入了這個群體。在這群體中,要包容不同人的差異、合一,不論性別、民族、社會階層這些和政治相關的身份(參加三26-28)。在合一同時,要承認大家有所不同,因各人是教會身體的不同部份,所以要在教會中學習如何面對差異,而非避開,往後才能面向世界的多元。趙崇明指這就是洗禮教導信徒的政治身份倫理。

趙崇明以路十四26說明「天國子民」這身份具超越性,凌駕地上的各種身份,所以一方面,在做事時要有底線,要合符聖經的教導;另一方面,這種凌駕亦指導信徒要先學習信靠神,經歷神的愛,然後才懂得如何愛身邊的人,做美好的見證。雖然「天國子民」身份具超越性,但他亦提到信仰不否定信徒在地上的身份,因為信徒亦要在地上代替上帝維持天國的秩序。

聖餐教導門徒要做僕人式領袖

趙崇明指,聖餐即是人不停公開表示、實踐對上帝的忠誠與聖餐的精神。他提出聖餐重視分享,如五餅二魚的資源共享,也正如主禱文中「我們日用的飲食」,選用「我們」而非資本主義社會強調的「我」,以基督教公義的經濟學,減少資本主義衍生的貧富不均問題。而且在路廿二14-30,在聖餐途中,耶穌教訓門徒要做僕人式領袖,趙崇明認為這就是聖餐教導門徒要跟從的政治倫理。

相對聖道,趙崇明指聖禮是「可見」(visible)的道,是要做出來的,也是一種教育,可以塑造人的屬靈德性。而聖餐可以幫助信徒學習共融、合一。約六53-58中一段有關聖禮的描述,指「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趙崇明強調這就是共融,是理性所不能理解、但卻形象化作聖餐的道。故信徒領聖餐後,上帝可見的道,例如共融就在信徒裡面,成為我們一部份。

趙崇明觀察到香港的福音派教會重視講道多於禮儀,他對此感到可惜,因為他認為禮儀有其象徵性,是一個符號,會指向一些事情,令人容易有深刻印象。而且禮儀有其重複性,雖然要小心有僵化問題,但對信徒而言,禮儀有教育功能,重複的學習也非常重要。

是次講座由環球聖經公會主辦,屬「環球天道聖經講座」系列,題為「基督信仰的六堂課:聖禮的社會及政治倫理」,於七月三十日晚上在香港浸信教會舉行。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