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每週論壇

眾議園
(本版園地 歡迎來稿 文責自負 不設稿酬)

年輕人其實有多激進?有多抑鬱?
──談引述研究數據的常見陷阱與基本原則

早前《時代論壇》一則新聞:〈移民潮下青少年對未來感不安 鄭家輝勉教會作負傷治療者撫平傷痕〉(參一七七九期),報道伯特利教牧及信徒進修中心早前舉辦的網上講座,席間鄭家輝牧師「引述《香港青年的政治參與和意向、價值觀與心理困擾》調查報告指,超過四成受訪者同意非法和暴力政治活動,亦有超過四成受訪青年因社會政治事件,有嚴重至極嚴重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由報道所見,那應該不是鄭牧師發言的重點,也許只是個旁枝的「講開又講」(sideline comment),本是小事一樁,然而他提出的數字實在嚇人,只怕影響信徒群體和社會大眾對青年人的印象,不得不慎重核實一下。

先此聲明,我不是要針對任何講座、講員、或者媒體報道,只是想借助這篇報道裡面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細節,來討論講員(或作者)和報道者可以如何表述手上的數據。這些事情看似「微」,卻絕非「不足道」,日積月累,其實建構著我們的媒體和言論生態,在當前時勢下,不可以掉以輕心。因此我不揣淺陋,以點滴傳媒經驗,加上研究院少許社會科學研究訓練,寫成此文,盼望提醒各位經常站台的講員、作者、KOL以及報道者,謹而慎之。

講座引述的調查,題為「香港青年的政治參與和意向、價值觀與心理困擾」,應該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在二〇二〇年八月廿七日所發表的報告(見:https://bit.ly/hkurelease2020)。報道提及講員引述了兩個數字:一、「超過四成受訪者同意非法和暴力政治活動」;二、「超過四成受訪青年因社會政治事件,有嚴重至極嚴重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兩個數字,簡單直接,卻非同小可。

四成青年認同暴力?

關於第一項「超過四成受訪者同意非法和暴力政治活動」,講座引述的數字沒錯,卻是斷章取義,略去了港大原報告所指,另有51.1%受訪者(過半)「同意合法和非暴力的政治行動」。研究結果雖然顯示兩種取態的支持度相當接近,但數字上的差距絕非在統計上無意義(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因為支持非暴力的年輕人明顯多於支持暴力行動的。如果我們說「同意非暴力的略多於同意暴力的」、或者「超過半數青年認同非暴力行動」、甚至「同意非暴力和同意暴力的各佔約半」,跟說「同意暴力行動的超過四成」,會在聽眾╲讀者心目中造成完全不一樣的印象。這就是對統計數據的運用、誤用、解讀、扭曲的問題(the use and misuse, interpret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data),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未必在意,但若公開言論出現這樣的偏差,就可能造成影響深遠的微妙後果。

此外,港大調查還涉及青年人的政治參與狀況和價值觀念。調查在二〇二〇年一月至四月之間共訪問了七百多位十五至廿五歲的年輕人,大約九成都在受訪前六個月之內參與過至少一次政治行動,表面看似很熱衷政治;但他們的政治行動,原來超過七成是討論社會政治議題、聯署請願信、參加遊行集會或示威;這些和平而非暴力行動,相信在同一時期沒有多少香港人完全沒有參與過。調查也發現,「『言論自由』、『民主』和『任何代價的和平』,均被受訪者評為最重要的三種價值觀」,這些又是一般香港人一貫認同的價值。港大調查展示了一幅在社會經歷劇烈衝突之後的年輕人素描,若只概括成「超過四成受訪者同意非法和暴力政治活動」,實在是令人惋惜的誤導!

四成青年嚴重抑鬱焦慮?

講座提及的第二項數據是,「超過四成受訪青年因社會政治事件,有嚴重至極嚴重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但港大的正式簡報(九頁)其實沒有這個數字。當時有報道港大調查而現在仍然搜尋得到的媒體,包括《明報》、《成報》、《立場新聞》、《眾新聞》和《公教報》,都沒有這樣的說法,惟獨二〇二〇年八月廿八日的《東方日報》說:「逾四成受訪者因社會政治事件,出現嚴重至極嚴重程度的抑鬱和焦慮徵狀。」而《東方》那則報道的標題正是「調查:逾40%青年傾向暴力社運」。看來,講員所引用的資料來源,大概就是《東方日報》了。

港大報告的新聞稿(第九部份)明明說:「超過兩成青年受訪者有嚴重至極度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不是四成,而且「36.6%受訪者均表示影響他們最大的事件與『學習』相關」,只有「8.8%受訪者表示與『社會政治事件』有關」。雖然報告同時指出,源自社會政治事件的創傷後遺症比源自學習與工作的來得嚴重,但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的,始終不在多數。兩成青年一下子變了四成,可能是《東方》計錯數或者看錯圖表的後果,誤導得十分嚴重。

引述數據的陷阱和守則

不少經常需要站台的講員、多產作者、KOL,都試過因太過匆忙大意,未及查證而中伏。在此不得不提醒各位,不論是講道、講座、錄片、直播、寫文章,又或者媒體人報道和引述他人講座、編審他人文章,若要引用任何別人的研究成果,必須直接查證原始材料(original source),這是引述研究或數據的基本守則;其次也相仿,就是引用二手複述的時候一定要查證多個版本。

原始材料,可以是研究報告的原文、正式撮要或簡報,若不查證而中伏,隨時造成你不願見的效果。在今次的例子裡,就容易構成「年輕人激進、搞事、十分抑鬱、一蹶不振」的印象,但調查的發現絕非如此。負責港大研究的陳凱欣副教授也強調,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年輕人並非激進搞事,不應該把他們定型。

一般學術研究或社會調查的撮要或簡報其實不難找到,但假如真的無法接觸到,或者太複雜艱深,要借助媒體報道作第二手資料,就必須多看幾個相關的報道;尤其是明顯地涉及立場爭議的話題,更要小心比較不同表述,以免不慎被誤導、又誤導他人。每個媒體對各種的議題總有其本身定位和看法,無可避免會主導了它們表述的重點;多看幾個光譜上不同位置的,或者能夠整理出較接近原貌的圖畫。至於那些持特定立場或者利益先行、故意斷章取義、扭曲資料唔眨眼的,屬譁眾小報,參考價值近乎零,更要小心提防,不引用為妙。當前劣質媒體充斥,假如我們貪方便或者貪過癮,輾轉相傳,無形中助長了劣媒驅逐良媒,只會令時勢更惡。

最後提一件正題以外的小事:本文提及的港大調查研究,簡報裡註明委託研究機構,是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所有媒體,包括《公教報》和《時代論壇》都沒有提及這點。咁大件事真係會冇人講的!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