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在創傷之處作和平之子
浸大宗教中心夥施達辦研討會

【時代論壇訊】在創傷處處的社會中,建設和平可能嗎?沒有公義與真相,怎能談論復和?由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與施達基金會共同籌劃的「栽種和平」計劃,旨在推動基督徒及社會大眾認識建設和平的理念。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郭偉聯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栽種和平」希望藉著在教會和學校舉辦課程,教導和分享和平的概念。他提到,持久的和平需要有公義、和平、真實和慈愛四個導向,並藉著被聆聽和撫平內心的需要,實踐真正恆久的公義。

「許多時我們會說,沒有公義,沒有真相,就沒有和解,這是我同意的……但你會發現,如果一個社會只追求公義和真相,而不嘗試建設和平,保著慈愛──那個也不會是個好的公義,亦不會有真的真相。」郭偉聯提到,從實踐轉型正義的國家身上能發現,當轉型正義是由政治權力所主導,那個公義和真相會引起許多爭議。以盧旺達為例,由政府所推動的和解計劃,其實對許多人來說只是另一種政治報復。若然我們只等待公權力所主導的公義來臨,其實是沒完沒了,因為「你的公義可能是別人的邪惡,別人的公義是你的邪惡」。

因此,他認為:「一個真正恆久的公義是四樣都有:(元素)都有:公義、和平、真實、慈愛。」教會在任何時候都要讓人知道和平的重要,而當教會在推動和平、追求公義的同時,也是讓人看見,不一定需要公權力的介入才能有公義的出現。「教會自己作為一個群體,她可以彰顯公義的實踐。若不,教會只是等待政治公義的來臨。」他認為大眾或會把政治公義或轉型正義的政治份量看得太重要,但教會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應扮演和平之子的角色,這亦是耶穌的吩咐。

郭偉聯早在二〇一四年便開展修補工作,推動警察和學生對話,到二〇一九年社會運動前,對話工作其實是有起色,當時的學生和警察多了一種相互溝通和理解。但一九年的社會運動猶如洪水推倒一切,不少人在情緒上都有更深刻的創傷。「所以我十分理解許多人聽到所謂和平的時候,會有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那個創傷實在太大。」但正正因為創傷的存在,他認為,信徒更需要問如何處理創傷、如何在創傷的社會中走下去。他表示,信徒需要檢視內心的創傷,以基督教的屬靈操練方法和導向,幫助人醫治心靈傷口。「我看這是一種盛載力的增強,而非要人不了了之。」他認為,應嘗試把創傷放回上帝手中,以信仰角度來盛載過去所發生的事。

美國學者John Paul Lederach是建設和平運動的重要實踐者,郭偉聯指,在過往的建設和平運動中,許多時是藉著社會運動或實現政策的方式推動,不過,Lederach注意到在政策以外,同時需要有更多群體一同合作,並強調和平需要以「建設」(peace building)的方式建立。而「栽種和平」未來亦會聯同學校和教會合作,提供為期六課的課程,內容涉及有關和平的概念,包括內心平安、人際和平、群體和好等三方面的教導。藉著屬靈操練的方式回應內心,觀照和理解自己的創傷,並希望透過溝通和聆聽的學習,從教會開始,重建彼此信任的關係。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將聯同施達基金會於十一月六日,舉行「建設和平──分裂社會之出路」研討會(Peacebuilding: A Way Out for Societies in Conflict),John Paul Lederach亦將作視像演講及交流。聚會亦邀請到葉漢浩博士、施達夥伴及鄭家輝牧師等分享。詳情可留意:https://bit.ly/3BNMuX8

郭偉聯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