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使命商道論壇談將社創帶進教會
鄭家輝:可同時提升受助者及助人者生命

【時代論壇訊】因應社會不同方面需要,近年有不少基督徒發展社企,在這十年間的社企以不同大小的規模出現,希望改變社會文化及解決社會問題。然而,教會與社企之間應建立一個怎樣的關係?教會可與社企融合嗎?早前舉行的「2021使命商道論壇」中,邀請基督教迦南堂(下稱迦南堂)義務主任鄭家輝牧師分享過往教會參與社關的方法及限制,及現時迦南堂參與成為社企的做法,他認為把社創元素帶進教會,可同時幫助受助者與助人者。另外三位青年社創家,香港基督徒學會青年牧養幹事劉肇恒、嗎哪餐廳創辦人方達賢以及Hypersonic Lab創辦人Harold Chan,分享他們的社創經歷,以及對青年牧養和教會定位的看法。

創新的社會關懷是重視受助者幸福感

鄭家輝先分享傳統教會有兩種取向去關懷社會。第一是透過社會服務,例如是辦校、建立醫院或社福機構等,又或者現時教會透過共享空間開辦閱讀室或咖啡室等,這好處是可以用那時代最適合的做法去參與社會服務,特別是在戰後時期為基層提供復原力,然而教會與學校、政府,以及一些發放慈善基金的財團合作時,便會互相牽制,因而令社會服務要去宗教化。第二是一種宣教式的社關,以「福音為先,社福為後」,強調透過社關行動,成為一種「福音預工」,最終目的也是讓對方決志歸主,但這方法卻很少評估受助者的「幸福感」。而且,教會的扶貧力有1.4億,而社企的扶貧力卻有3.4億,全港651間社企每年收入約20億元,但全港1300間堂會有62億收入,社企的扶貧力遠比教會多,可見教會對社關工作漫不經心。

他續指,以上兩種方式均有其限制,社會服務方式只關注一個更可量度及更有效的方法,宣教方式只關注得救人數是否增加,而並非關注受助者本身。因此,鄭家輝提出「社會創新的社會關懷」,將社創的元素帶進教會,包括重視創新性的關懷行動,改善及提升受助者及助人者的生命質素,並且過程是具可持續性,能為教會帶來影響,甚至提供助力。

迦南堂現時便是運用「社會創新的社會關懷」模式,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合作,聘請「三低」(低學歷、低收入、低動機)青年為社區幹事。這有別於福音幹事,期望受聘青年能累積工作經驗,連結非牟利機構,並且認識自我及個人發展方向,給予空間讓他們能發揮創意。同時,教會亦申請了社創基金,銷售及回收傢俬,聘請三低青年協助基層家庭,使兩者都同樣得到幫助。當教會聘請非基督徒為同工時,反而可對本身的同工有正面影響,鼓勵他們做好基督徒的樣式。

豐盛社企學會主席紀治興博士指,教會多數談論大誡命及大使命,卻少談創造使命,而基督徒社會企業包含創業、慈惠、信仰三個元素,可解決一些被政府及商家忽視的社會問題。而社企的壽命多數比一般中小企長,是「包抵唔包發達」,即這是值得做(抵做)的,並能回應上帝的呼召。

有參加者問到迦南堂作為第一間教會申請社企基金,會否面對甚麼挑戰;亦有參加者指有其教會執事聽到開辦社企的計劃時,便鼓勵應要安靜等候代禱,領受異象,問及這應如何回應。鄭家輝坦言,當向教會談到社企有可能蝕錢時,教會便可能會覺得有問題;紀治興指教會害怕承受這些風險,而且就算賺了錢也會害怕被指是在「做生意」。鄭家輝表示,雖然如此,亦需要嘗試,而當有教會開始嘗試而且成功時,便會有其他教會開始跟隨。他亦說這時候教會「死氣沉沉」,鼓勵她們更要想像一些新東西,能夠自己得到滿足,同時祝福他人。

鄭家輝

予年輕人空間協作與創新

會上亦有三位青年社創家分享他們過往的社創經歷。Harold指Hypersonic Lab的成立是以使命行先,並透過營商的方式來維持,且因此帶來更大影響力。他發現有不少基督徒音樂人已在流行曲的市場中,他們也希望做好基督教音樂,只是缺乏資源及支持,令他更努力思考如何分配資源,以及將基督教音樂影響更多人。他指過往這一年多的營運都是蝕錢,而為下一場音樂會預售門票時,也害怕被人指是「斂財」,但舉辦音樂會也需要成本;他亦會反思為自己爭取一份人工是否很過份。

至於已創辦六年的嗎哪餐廳,是透過營辦餐飲接觸基層,創辦人方達賢指當與基層建立關係時,就會看見更多需要。現時餐廳聘請了兩名社工,負責教基層小朋友英文班、舉辦婦女小組、中醫義診、派飯及探訪。這些服侍對象都較難轉介到教會群體,反而堂會接觸一些基層人士時,會轉介至嗎哪餐廳,因為教會亦未必有團契有能力承載這些群體。劉肇恒現時則協作青年就業,並沒有用過往一些青少年服務中心的做法。他認為那些中心的服務既不創新,亦不緊貼當下青年需要,所以期望跳出制度去思考。

有參加者問到青年社創是以牧養青少年為本,或是賺錢為本。Harold回應,他認識有不少基督徒音樂人已沒有返教會,亦有一些青年是在教會的「乖乖仔」,懂自己製作電子音樂,在網上平台有過千萬瀏覽,但在教會卻沒有空間發揮,只能幫忙執椅。他亦曾聽到有牧者分享指,製作音樂也是好事,不過教會更重視牧養。他明白教會有其限制,但信仰就是生活,如果教會不更新,反問如何與人對話。Harold花不少時間與不同的音樂人群體「食飯吹水」,他認為這是與他們同行,給予空間一起協作及發揮。

方達賢指,餐廳在網絡平台尋找義工時,有不少年輕人都主動問可怎樣幫忙,這令他感受到新一代年輕人更具使命感,當看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時就會回應及參與。劉肇恒提到,創立社企時亦主動聘請年輕人,並給予空間發揮,有耐性地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時年輕人也會感覺到別人與他們同行。進入「後物質」的世代,青年追求意義及價值多於金錢利益,他相信青年的才能,並指當他們認為有事情比玩電子遊戲更有滿足感,便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回饋他人。

亦有參加者問到教會的定位及角色,Harold指教會可多思考一些事工會否有位置可對外合作,而當不少人都沒有返教會時,教會亦需要思考新的模式。方達賢則指自己過往曾對教會感到憤怒,但現時與教會溝通多了,知道同工有心,惟教會亦有其限制。豐盛社企學會董事謝思熹博士在總結時指,社創只是一種途徑,最理想的不只是有更多社企的出現,而是教會、非牟利機構及商界均有社創的理念,願意創新地解決社會問題。

左起:劉肇恒、方達賢、Harold Chan、謝思熹

是次論壇由豐盛社企學會於十月廿三日在該會辦公室舉行及YouTube同步直播,主題為「實踐神學、智慧與轉化」,上午部份現場約有四十人參與,網上實時則有百多人參與。上午主題演講還有紀治興的「社創是實踐創造託管(creation mandate)的一途?」,下午則設有三個相關的異象工作坊。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