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2019至2021年教會跟進研究:
社運期間青少年崇拜人數逆勢回升

【時代論壇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下稱教新)在去年發佈的二〇一九年「香港教會普查」結果並未有涵蓋社會運動、疫情及移民潮帶來的影響,該會再進行跟進研究(下稱研究),並已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辦結果發佈會。當中發現,在社運期間青少年崇拜人數微升,這跟或堂會在該段時間有相關行動與回應有關。

新的研究發現,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堂會每週的崇拜堂次較上次普查二〇一九年三月的數字減少,整體平均出席人數下跌,對比三月時減少了20,639人。教新研究主任劉梓濠強調,二〇一九年三月至十二月按比例的平均年遞減率達10.1%,較二〇一四至二〇一九年的2.5%更高。這反映堂會內部或因社會運動導致撕裂,以致明顯有會眾流失。

不過,青少年崇拜堂次雖然減少,但參與青少年崇拜的平均人數卻微升:由二〇一九年三月的14,295人回升至十二月的15,619人。劉梓濠指,這可能與堂會在該段時間的牧養方式及社關事工有關。研究結果指出,有堂會在牧養時,發現過去兩年(二〇一九年四月至二〇二一年三月)因社會氣氛或政治氛圍,青少年的情緒需要最值得關注,佔5.07分(1為最從容,7為最迫切),相對教牧同工、核心領袖、長者、成年信徒或家長的分數只有約3至4分。

另外,堂會在社運期間有相關行動與回應,亦是使青少年崇拜人數能逆勢回升的其中一個原因。一九年「612」前有69.3%受訪堂會表示有相關活動或回應,「612」後比率增至82.5%。劉梓濠指,對比一四年雨傘運動時期的數字,整體教會在一九年的參與較積極,超過一半堂會走出「四堵牆」,例如在堂會和信徒家以外的地方作關心牧養。

逾五成半清晰明確表達不移民

在移民潮方面,二〇一九年四月至二〇二一年三月全港受薪的教牧平均年轉職率為8.8%,明顯較一四至一九年的6.3%高,與教牧退休潮有關。而參與研究的堂會預測,年轉職率將進一步提升,這是基於教牧移民潮。

至於信徒移民的意向,堂會在二〇一九年四月至二〇二一年三月牧養時發現,逾五成半(57.4%)清晰明確表達不移民,有兩成(19.9%)表示正考慮移民,一成(11.3%)正準備移民,一成(11.4%)已經移民。劉梓濠補充,小堂會較少人決定移民,猜測這可能因小堂會的關係更緊密。而上述數字所反映的只是牧者已知的移民數據,實際比例可能會更高。

疫情後參與崇拜人數回升

至於在疫情方面,普查結果顯示,二〇二〇年三月(第二波疫情期間),全港堂會網絡崇拜的總觀看次數為195,214次。這數字與二〇一九年十二月(疫情前)參與實體崇拜人數的202,988人相若(觀看次數與參與人數相比或有誤差)。但青少年崇拜參與者則減少四成半,由二〇一九年十二月的15,619人減少至二〇二〇年三月8,766估計觀看人數。教新估計,這是由於大部份堂會在舉行網絡崇拜時傾向把不同年齡層的崇拜合併所致。

至於在二〇二〇年六月(第三波疫情)及十二月(第四波疫情),這兩段時間參與實體崇拜的人數或觀看網絡崇拜次數均有下跌。直至二〇二一年五月,在第四波疫情完結後,堂會同步恢復實體崇拜和維持網絡崇拜,參與崇拜人數有明顯回升,實體崇拜共154,484人參與,相比二〇年六月恢復實體崇拜的131,604人高。

堂會認為未來應加強領袖培訓

對於未來展望,因應現時社會氣氛或政治氛圍,三份之一堂會正考慮或已有計劃改變堂會現行的運作模式。至於與言論相關的,有三成四堂會正考慮或已有計劃調整講道內容;另外三成正考慮或已有計劃將公開言論轉為非公開。

堂會認為面對前景時應重點加強事工或培育,在十四個選項中,首三項為領袖培訓(56.3%)、團契小組(44.4%)及傳福音(42.8%)。而最低得分的兩項為社會關注/參與(4%)以及教會歷史/神學(2.3%)。

《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簡報》圖片

普查於二〇二一年六月至十月期間進行,以同年三月為統計期,調查範圍涵蓋全港華語堂會。透過自填問卷及電話訪問的形式向全港堂會進行普查,共收集了886間堂會資料,佔堂會總數的67.5%。其中536間堂會提供了堂會概況、信徒信徒數目及特徵、人力資源等;餘下350間堂會只提供基本數據,如崇拜人數、教牧同工人數、簡單移民數字等。

未來應對不是微調 應是大變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關浩然牧師提到,在現今的新時代下社會急劇轉變,不論立法、司法、執法、教育、宗教等都有影響;再加上疫情下,在網上舉辦聚會和活動成為大趨勢;以及移民潮帶來短暫的影響,這些均能看到社會持續地「大變」,但有些教會的回應只是「微調」。就有如教新這次研究結果中,堂會因應現時社會氣氛或政治氛圍,在「堂會的運作模式」、「調整堂會講道」、「轉換聚會場地」等幾方面,逾六成表示未有考慮或不會計劃。他希望教牧、長執能認清未來將要面對大轉變,要作好準備,福音觀與教會觀可能要有大改動。

關浩然提出「能持續發展的宣教單位」(2+)的概念,當中包括三種元素:愛上帝、門徒守望、愛鄰舍。若將這概念放在禮拜堂內應用,多個信徒群體、小組成為這些「能持續發展的宣教單位」,應能不停繁殖。不過,現今信徒較依賴教牧同工的牧養,依賴禮拜堂提供宗教服務,成為「觀眾」,2+因此無法發展下去。但受疫情影響,信徒群體被打散,反而使禮拜堂更「通透」,查經和崇拜這些活動能在禮拜堂外發生。關浩然亦分享其教會的轉型經驗,指該堂會早前因堂會用途問題,而需要搬遷,其後更開放教會,接觸鄰舍。

圖示:「能持續發展的宣教單位」(2+)

教新總幹事梁國全以「領袖培育,聚散同行,敏捷應對,無懼變改」作分享。他先提到教會在疫情初期回應較慢,但去年七月時敏捷地開放空間予應對。他指教會日後也應要敏捷地應對日後處境,例如可能需要改變聚會形式,轉做週日小組聚會,在家崇拜,又繼續舉辦網絡崇拜。他提到,曾經也未能接受作為傳道人的自己週日也不返教會,但後來卻明白到未來堂會或要轉變:崇拜不一定在教會的建築物內舉行。

在領袖培育上,梁國全引用《關係式領導》一書,指領袖的品格與信任很重要,不應以量取勝。他又引用《神學旅人》一書,盼望教會能儆醒作準備。

要加強認識教會歷史

問答環節上,研究歷史神學、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教授雷競業牧師觀察到研究結果中,只有2%堂會表示未來會重點加強教會歷史神學。他強調教會歷史的重要,又指十一月中的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鞏固國家領導人的地位,他擔心教會歷史不知會否也被改寫,而這涉及真理及福音的問題,他憂慮宗教會變成服侍國家民族的工具。他亦期盼教會日後能在這方面好好準備自己,以應對挑戰。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在會上也同意,指要「認識對手」,了解教會歷史。他又指堂會似乎「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應對挑戰,這將會經不起衝擊。

雷競業強調教會歷史的重要

有與會傳道亦問及可以如何與弟兄姊妹分享未來教會將要面對的挑戰。關浩然指,他會與弟兄姊妹分享教會將要面臨的威脅,分析過去以堂會為中心的困難,幫助信徒緊密同行;亦可組成不同小組,彼此承擔和支援。

另外,有牧者分享觀察,有青年神學生在畢業不想在教會牧會;教會裡也有信徒不滿按立年輕同工為牧師,其後更離開教會,指教會也要「翻新」信徒的傳統觀念。

是次為「2021逆境中香港教會跟進研究」發佈會於金巴崙長老會道顯堂舉行,約有一百人出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城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