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聞消息

牧者分享籌備共享空間經驗
強調教會不局限於場地

【時代論壇訊】過往教會的聚會點只是讓弟兄姊妹聚會的地方,近年多了教會轉化空間接待教會外的人士。近期致力推動堂會開放空間、深化社區關係的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早前舉行「轉化.教會.空間」分享會,邀請了該會「共享空間」核心小組成員,以及幾位有開放堂會的牧者分享。會上提到,教會不局限於四面牆內,應是推動信徒進入社會和生活的不同空間實踐使命。另外,有牧者提醒開放空間需付代價,教會和弟兄姊妹也要有心理準備。

教關「共享空間」核心小組成員、建築設計師王緯彬引用高紐爾(Neil Cole)的《教會3.0:為教會前途升級》(Church 3.0: upgrad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談到開放教會的三種模型:一、流動的初期教會,沒有建築物,信徒是分散進入人群中,在不同地方聚會;二、由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開始,教會成為一個固定地方,教會內外會有聖俗二分,較為被動,吸引人自行進內;三、「教會3.0」則是拆下四面牆,將信徒推進社區。他也提到使命空間(mission space)的觀念,就是將神的使命帶到其他人的空間之內,可以在任何地方發生。

王緯彬亦在會上,提到城巿宣教有很多不同方式,並將其分為七個階段。首個階段是教會沒有重構(reinvention);第二至三個階段是教會開始或完全重構,例如開放教會讓人使用;第四至六個階段也是與使命營商(Business as Mission,BAM)有關,從教會背後支持,到差信徒出去使命營商,慢慢再成為獨立的生意,例如有教會開辦藝術音樂學校;最後的階段是另類宣教群體,這未必是傳統的模式,例如有弟兄姊妹在祈禱後,住進某一區的大廈,在那裡接觸人和派物資,更會開放自己的家讓人聚會。


城巿宣教七個階段

當天亦有幾位教會有開放空間的牧者分享。基督教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關浩然牧師提到,該會由二樓搬到地舖,按社區需要在平日開設功課輔導班。被問到如何讓會友擁抱共享空間的異象,關浩然回應,這與信徒的福音觀和教會觀有關。他過往教導人,福音是神國的來臨,非以死後世界為目標,應以受造世界的再造為終末論。因此,教會是散落世界的「新人類先頭部隊」,進入社會,不以禮拜堂為中心,教會亦須以人為本,不受場地和會籍限制。教會的重點不在禮拜堂,而在信徒於其工作間、家庭等實踐信徒生活。

前年觀潮浸信會新大樓落成,除了開放空間,在教會內更設嗎哪餐廳。該會主任牧師鄭佑中分享,當時有弟兄姊妹擔心,如果教會有餐廳,會變得品流複雜。不過,他指如果教會開放,這些事一定會發生,因為「以前教會是in-house(內部)的,弟兄姊妹都互相認識」,現在教會更服侍社區的邊緣人、街友、隱青等,所以在教會開放這兩年多,報警的次數是過往幾十年的總和。他提醒,教會作開展工作前要有心理預備,一邊教育弟兄姊妹,一邊協調,「你要進入社區,就要付代價」。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九龍東堂吳欽亮傳道則提及,教會開辦了ASK café後,會眾的心態轉變了很多,「空間共享不單是打開空間,而是整個堂點、弟兄姊妹準備自己的心接待他人,不怕自己的地方被人弄髒。」當教會有如此重大的改變時,教會的形態也會更開放。在此,他很感受到合一的教會(one church),因為到來的人有很多其他堂會的基督徒,過程中吳欽亮也看見很多生命轉化的見證,「我們不單牧養自己教會的人」。

開放教會讓露宿者過夜的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該會陳滙寶宣教師分享到,教會留意到,疫情下有一班麥難民到維園過夜,之後思考教會與社區的關係,再開放地方讓部份街友到教會避寒。他提及,開放教會需要多方協調,例如清潔衛生、與管理公司的協調等;教會也要跟非政府組織合作,確保入住的街友沒有吸毒;牧者在處理會友意見的同時,也要溫柔地提醒街友,令其感到自己是被歡迎。


分組討論環節

另外,聚會亦有分組討論環節,大部份參加者都是關心實際運作情況。被問到會友未必願意接觸基層,可怎樣辦,關浩然表示自己會先以身作則,教會氣氛會慢慢改變,大家都會願意去服侍。他舉例,有時洗手間不清潔時,他會幫忙拖地。在接待方面,王緯彬在分組時提到,不是每有街外人進到教會的共享空間,就要立即傳福音,大家可以先互相認識、交流、建立關係,接續的才是牧養。


聚會於十一月十八日在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舉行,大會表示約有九十人出席。

守護自由空間,請支持基督教《時代論壇》
可選擇:📲 PayMe 或 💳 網上捐款(信用卡)
⚡️轉數快FPS +852 51100803(註明奉獻,如需收據請附姓名及電話)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一生螈命
栽種和平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