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闻消息

牧者分享筹备共享空间经验
强调教会不局限于场地

【时代论坛讯】过往教会的聚会点只是让弟兄姊妹聚会的地方,近年多了教会转化空间接待教会外的人士。近期致力推动堂会开放空间、深化社区关系的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下称教关),早前举行「转化.教会.空间」分享会,邀请了该会「共享空间」核心小组成员,以及几位有开放堂会的牧者分享。会上提到,教会不局限于四面墙内,应是推动信徒进入社会和生活的不同空间实践使命。另外,有牧者提醒开放空间需付代价,教会和弟兄姊妹也要有心理准备。

教关「共享空间」核心小组成员、建筑设计师王纬彬引用高纽尔(Neil Cole)的《教会3.0:为教会前途升级》(Church 3.0: upgrades for the future of the church),谈到开放教会的三种模型:一、流动的初期教会,没有建筑物,信徒是分散进入人群中,在不同地方聚会;二、由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开始,教会成为一个固定地方,教会内外会有圣俗二分,较为被动,吸引人自行进内;三、「教会3.0」则是拆下四面墙,将信徒推进社区。他也提到使命空间(mission space)的观念,就是将神的使命带到其他人的空间之内,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

王纬彬亦在会上,提到城巿宣教有很多不同方式,并将其分为七个阶段。首个阶段是教会没有重构(reinvention);第二至三个阶段是教会开始或完全重构,例如开放教会让人使用;第四至六个阶段也是与使命营商(Business as Mission,BAM)有关,从教会背后支持,到差信徒出去使命营商,慢慢再成为独立的生意,例如有教会开办艺术音乐学校;最后的阶段是另类宣教群体,这未必是传统的模式,例如有弟兄姊妹在祈祷后,住进某一区的大厦,在那里接触人和派物资,更会开放自己的家让人聚会。


城巿宣教七个阶段

当天亦有几位教会有开放空间的牧者分享。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尖沙咀迦南堂堂主任关浩然牧师提到,该会由二楼搬到地铺,按社区需要在平日开设功课辅导班。被问到如何让会友拥抱共享空间的异象,关浩然回应,这与信徒的福音观和教会观有关。他过往教导人,福音是神国的来临,非以死后世界为目标,应以受造世界的再造为终末论。因此,教会是散落世界的「新人类先头部队」,进入社会,不以礼拜堂为中心,教会亦须以人为本,不受场地和会籍限制。教会的重点不在礼拜堂,而在信徒于其工作间、家庭等实践信徒生活。

前年观潮浸信会新大楼落成,除了开放空间,在教会内更设吗哪餐厅。该会主任牧师郑佑中分享,当时有弟兄姊妹担心,如果教会有餐厅,会变得品流复杂。不过,他指如果教会开放,这些事一定会发生,因为「以前教会是in-house(内部)的,弟兄姊妹都互相认识」,现在教会更服侍社区的边缘人、街友、隐青等,所以在教会开放这两年多,报警的次数是过往几十年的总和。他提醒,教会作开展工作前要有心理预备,一边教育弟兄姊妹,一边协调,「你要进入社区,就要付代价」。

中国基督教播道会同福九龙东堂吴钦亮传道则提及,教会开办了ASK café后,会众的心态转变了很多,「空间共享不单是打开空间,而是整个堂点、弟兄姊妹准备自己的心接待他人,不怕自己的地方被人弄脏。」当教会有如此重大的改变时,教会的形态也会更开放。在此,他很感受到合一的教会(one church),因为到来的人有很多其他堂会的基督徒,过程中吴钦亮也看见很多生命转化的见证,「我们不单牧养自己教会的人」。

开放教会让露宿者过夜的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该会陈滙宝宣教师分享到,教会留意到,疫情下有一班麦难民到维园过夜,之后思考教会与社区的关系,再开放地方让部份街友到教会避寒。他提及,开放教会需要多方协调,例如清洁卫生、与管理公司的协调等;教会也要跟非政府组织合作,确保入住的街友没有吸毒;牧者在处理会友意见的同时,也要温柔地提醒街友,令其感到自己是被欢迎。


分组讨论环节

另外,聚会亦有分组讨论环节,大部份参加者都是关心实际运作情况。被问到会友未必愿意接触基层,可怎样办,关浩然表示自己会先以身作则,教会气氛会慢慢改变,大家都会愿意去服侍。他举例,有时洗手间不清洁时,他会帮忙拖地。在接待方面,王纬彬在分组时提到,不是每有街外人进到教会的共享空间,就要立即传福音,大家可以先互相认识、交流、建立关系,接续的才是牧养。


聚会于十一月十八日在中华基督教会公理堂举行,大会表示约有九十人出席。

守护自由空间,请支持基督教《时代论坛》
可选择:📲 PayMe 或 💳 网上捐款(信用卡)
⚡️转数快FPS +852 51100803(注明奉献,如需收据请附姓名及电话)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轉數快
南涌講古
靈溢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