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社評

讓教會在風雨裡認清初心

跟進本地教會統計研究逾三十年的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因應近兩年反修例運動、疫情及移民潮所帶來的衝擊,在五年一度的教會普查尚未展開之時,就特意於今年三月再來一次截數統計,並於十一月十一日公佈結果(詳見上期報道)。經歷過這兩年的風風雨雨,以及現今愈趨高壓的社會局勢,調查發現移民潮致令教牧退休、離職、轉職率上揚;大部份堂會均有會友已經移民或準備移民;以至部份堂會就現時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氣氛,作出種種應變計劃,涉及場地、資產、運作、人手安排,以至言論內容及公開程度等等,凡此種種,基本上是意料之中。不過「以不變應萬變」的堂會比例仍然不少,調查未有觸及背後原因,到底這個不變是經過信仰層面的深思熟慮?是這些年來早有部署?還是壓根兒認為沒有應對需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兩年來香港社會的深刻變化,信徒教牧其實即使只注目於他們的教會生活,也一定能夠感受得到。

放眼香港社會此時此景,回想來自內地華人教會的歷史記憶和今天遭遇,香港的信徒教牧對於這城宗教自由的未來,實在難言樂觀。特別是在《港區國安法》以言入罪風聲鶴唳,未來的「假新聞法」又未知底蘊,每次在堂會聚會公開發言都誠惶誠恐,實在是可以理解。要知所辨明的,是心中的擔憂與恐懼是否已到達干擾判斷力的程度,損壞應對事態變化的能力。憂慮即使有其合理之處,卻仍是如耶穌所言,無法讓壽數多加一刻;面對一天又一天的難處,生命倚靠甚麼,追尋甚麼,為誰發聲,為誰委身,才是關鍵。

事實上,即使在一般的公共空間領域,今年隨著大批言論領袖被投獄,新聞媒體或被迫關閉或遇被老闆整頓,民間團體接二連三解散,本地公眾輿論的活躍程度亦不斷拾級而下。然而當一些社會弱勢──或是劏房戶,或是餐飲快遞員,或是面對數碼鴻溝難以使用「安心出行」的長者、露宿者和傷健人士,以至是不能替自己說話的野豬──遇到困難,社會裡還是有願意公開仗義執言的,當中包括好些一直委身服侍他們、默默耕耘的教會社關團體和扶貧組織。在今天的時勢,發聲是否有用,實在無人掌握,然而為著他者的福祉,為著一直委身服侍的受眾需要,公開的發聲和呼籲,還是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困難與試煉,可以讓人無奈沮喪,也可以讓人成熟,可以看到更真實的自己,看到自己所重視的到底是甚麼──對個人亦然,對社會亦然。我們不知耶穌何時再來,也不一定看到萬物的結局,但能夠走到把自己看得更清楚的一天,也是一份與主同行的共鳴,成為下一里路的基礎,成為上主賜福他人的出口。問題是,在生命的這一刻,我們在抱持怎樣的初心,向主感恩,求主憐憫;認清初心,也求賜勇氣。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payme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