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國際

「Taiwan can help」從國際孤立走向國際支援
台長老教會工作坊談對普世教會貢獻

【時代論壇訊】九月五日下午,在普世教會協會(下稱普世教協)第十一屆大會的Brunnen工作坊環節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以「從國際孤立到成為國族尊嚴和人權的見證」(International Isolation to Witnessing for National Dignity and Human Rights)為題,向參加者介紹台灣和長老教會在轉型正義以及國際交流層面的成就與現況,更以「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為題,點明長老教會對普世教會有很多貢獻與啟發。
 
參加本次大會的長老會代表團共有四位成員,分別是羅光喜牧師、Umav Ispalakan姐妹、王御恩弟兄、邱淑嬪牧師,皆有在工作坊上分享。工作坊約有三十人出席。
 
「一中」原則令台灣處於國際孤立狀態

羅光喜以本年八月初佩洛西訪台,中國其後舉行三天軍事演習,發射十一枚彈道導彈,並派出一百七十六架戰機和四十一家戰艦圍繞台灣,作為開場白。他表示台灣一直想加入包括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國際機構,但遭到中國阻攔;儘管台灣希望與其他國家建交,但由於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使得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無法與台灣建交,因此至今只有十四個國家與台灣保持正式外交關係,使得台灣被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羅光喜強調,在漢族移入之前,台灣已有大量原住民在此居住,因此「一個中國」原則事實上侵犯了台灣原住民的人權。

羅光喜對一直支持台灣的國家和教會機構表示感謝;另一方面,台灣希望能夠與各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能加入聯合國等其他國際組織,他敦促普世教協和各個教會能為台灣擺脫國際孤立狀態而禱告。


羅光喜牧師(Phil King 攝)

原住民平權之路艱辛 同樣關注全世界公義

台灣原住民Umav Ispalakan的分享,正正呼應普世教協今次大會對原住民權益的高度關注。她提及自小受台灣漢語主導的教育體系的影響,而無法流利使用自己的母語,她形容這是一種lost tongue(失去舌頭)的狀態,直到參與普世運動之後,她才發現世界各地原住民都有相似的情形,「我們的創傷一樣能彼此共享」。

Umav提及,過往原住民不被准許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起名字,直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她才重新用回自己語言中的名字,「這是我人生新的開始」。而她形容,這也是她生命與基督相遇的感受,而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也相信,作為原住民,需要在自己的故事、語言和文化中與基督相遇。她表示,這也正是早期傳教士來到台灣的首要任務,學習當地語言並將聖經翻譯成當地語言,而在國語政策推行的年代,是長老會的傳教士和牧者的努力,保存並傳承了原住民的語言。

透過自己的人生故事,Umav講述台灣原住民曾經的苦況和爭取權利的過程,並介紹長老會原居民的宣教使命,不僅關注原住民的權益,也同樣關注社會公義、普世主義以及周邊國家地區的需求,她特別提到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發起在一九年支持香港反送中運動,是因為「那些苦難、壓迫和暴力鎮壓,我們都明白,我們不僅關注原住民,更關注整個世界的公義」。


Umav Ispalakan姐妹(Phil King 攝)

Taiwan can help 願與普世教會共享精神

王御恩的分享標題,借用自台灣在新冠爆發時對外提供援助的口號「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為全球提供高質量的口罩,讓台灣找到在世界上的位置。他更重新定義「Taiwan is helping」,不只是在物質方面,台灣在平等、民主等方面都對普世教協作出貢獻。

王御恩提及台灣透過民主選舉,順利進行了三次權力交接,成功地建立了一個穩定的民主社會,這證明台灣已經是全球公民的一員,並會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其他民主和友好國家建立更堅實和真誠的友誼。他繼而表示,長老會對與中國教會進行交流表示開放和歡迎,但必須建立在雙方彼此尊重的基礎之上,為此「我們真誠地祈禱」。

台灣同樣在民主傳統上對普世教協有所啟示。王御恩表示,威權政治下痛苦歷史的傷口是會代代相傳,但台灣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可以追求夢想、人權、平等、公義和和平而不受威脅和監控。他回溯二〇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為區域性的民主運動帶來影響,比如香港的雨傘運動;而在二〇一九年的反修例運動中,台灣也為香港發聲。

王御恩繼續舉例,台灣在促進平等上亦是佼佼者,是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在公義與和平上台灣亦有貢獻,二〇〇三年SARS為台灣社會帶來很大影響,而由此積累的經驗、研究和數據,可以為全球防疫作出貢獻。但由二〇一七年開始,由於北京方面壓力,台灣不再受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的大會亦無法以觀察員身份參加。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台灣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是因為大家都「反對來自威權帝國的經濟殖民和領土擴張」而緊密團結在一起,因而「深深感到我們是弟兄姐妹」。無論是台灣社會和長老會都對烏克蘭提供大量經濟和物資援助。最後,王御恩在總結中向在座呼籲,「台灣是一個可靠的民主盟友,長老會是眾教會的真誠朋友」,並願意與各教會分享這些普世精神和價值。


王御恩弟兄(Phil King 攝)

無懼戒嚴為弱者發聲 長老教會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
 
由於邱淑嬪牧師新冠確診無法出席,普世教協中央委員鄭仰恩牧師代為讀出其發言,其中引用長老教會信仰告白,來表明長老教會的立場:「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她表示,台灣原住民認為自己和中國沒有任何關係,長老會肯定,與中國關係的基礎必須建立在台灣人的意願之上。
 
邱淑嬪繼而談到長老會的社會責任和貢獻,在戒嚴法時代,長老教會雖然遭受政府的逼迫,但從未停止為弱勢群體發聲,比如勞工、性工作者、漁民、殘障人士和政治犯及其家人。除了傳福音,長老教會有責任關懷窮人和弱者,挑戰社會政治結構所導致的不公義,而隨著台灣走向民主自由,長老教會認為其有責任將基督精神擴張到全世界,在台灣內外都參與許多救濟工作。她亦強調在新冠期間,台灣為全球做出了很多貢獻,儘管健康是基本人權,但其加入世界衛生大會的申請仍被拒絕。她表示,長老教會將會爭取台灣成為國際組織入聯合國(UN)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正式成員。
 
會後,台灣代表向與會者贈送來自台灣的長老教會製作的口罩。
 
欣賞著重全人關懷 政治文化框限下難談共融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王家輝牧師在接受本報記者書面查詢時表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結盟為姊妹教會。彼此的聖職觀(承襲長老宗傳統)較為相近,而台南神學院亦屬本會認可神學院之一,故關係密切。然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獨立建國的立場是本會在『國安法』的規限下無法表示認同的。
 
「是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辦的工作坊,我認為較吸引我注意的是原住民及青年代表分享教會如何協助他們保存自己的語言和身份認同,這是十分有意思的。福音不單是靈魂得救的問題,更重要是全人關懷,包括對以『發展』為大前提,而犧牲原住民傳統的威脅,作出積極抗衡。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會在台灣本土所作的貢獻之一。」有參與大會的王家輝剛獲選為普世教協中央委員。
 
另一位與會者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對中國的想像,有來自香港二〇一九年的經驗和圖像,展現了中國的暴力;而同時也看到不同地方都會被某種政治文化框限,要放下由上至下形成的政治成見,並談論共融,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
 
本報記者向中國三自兩會代表團查詢對本次工作坊的看法和評價,直至發稿時尚未收到回應。


編按:普世教協第十一屆大會於今年八月卅一日至九月八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召開。今次大會主題為「基督的愛使世界走向復和與合一」(Christ's love moves the world to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內容包括種族公義、性傾向議題、氣候變化等,逾四千名來自全球各地教會的代表出席,香港也有代表參加。目前普世教協的成員覆蓋超過一百二十個國家,共有三百五十二個成員教會,每八年舉行一次的大會乃最高管理機構。本報特派員胡清心和麥嘉殷全程跟進今次大會,詳細內容請留意本報的「普世教會協會第十一屆大會現場報道」。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