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特寫

在場即是力量
──性神學社的普世教協大會朝聖之旅

每一屆的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下稱普世教協)大會上,令眾多參加者目不暇給的,不只是每日的主題演講以及繽紛多彩的Brunnen工作坊,大會會場外還有著長長三、四列的展覽攤位,不同國家、教會和團體都帶著各自關注的議題,跟與會者分享,從氣候問題、原住民教會到南北韓和平不一而足。主會場之外,大會還在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市中心各處開設分會場,就當下正熱門的議題如性別、青年、種族歧視等,進行專題探討和分享。

而今年這些豐富的周邊活動的吸睛之處,是頭一次出現了來自香港的聲音──性神學社的Pearl、細細老師和Shirley。她們與全球多個不同的性小眾團體所組成的「彩虹朝聖」(Rainbow Pilgrim of Faith),透過展覽攤位和一系列工作坊,為普世教協大會帶來性小眾的聲音,提升大會對性別議題的意識和包容。而對於性神學社的三位參加者來說,這段旅程不僅是第一次有香港性小眾在大會發聲,也是她們第一次體驗普世教協的世界。

由本土走向國際組織 代表亞洲更發出香港聲音

「彩虹朝聖」誕生於二〇一三年於南韓釜山舉辦的上一屆普世教協大會,是由十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性小眾團體組成的聯盟,目的正是為參加本屆普世教協大會作預備。在這次大會中,他們在主會場和分會場Canisiushaus舉行與性別議題有關的工作坊以及真人圖書館,討論從LGBT+的角度如何看聖經,「講講教會應該如何成為一個對LGBT+安全的地方」,並在「彩虹朝聖」的展覽攤位,向與會者和路人介紹彩虹朝聖的使命與工作,以及派發由「彩虹朝聖」編撰的小冊子《邊緣和解:酷兒信仰者的個人故事》(Reconciliation From The Margins – Personal Stories of Queer Persons of Faith),其中收集了世界各地廿八位LGBT+人士的個人故事與見證,並提供十個不同語言的版本。

參與大會的籌備過程歷時數年,期間不論網上還是實體,都開了許多次會議。與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性小眾組織如此遠程合作,更要代表來自香港的聲音,對於性神學社來説,是非常難得而獨特的經歷。細細老師形容這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過程」,「來自五湖四海的組織各自都有自己的核心話題,可能是HIV議題、同志議題或者同婚議題,我帶來的是雙性人的議題」,而要如何讓每個組織、每一個議題都有公平的見光度,這牽涉到展覽或者工作坊中,是否每一個聲音都得到展示和尊重。協調和磨合不易,「但都是建基於一個大方向,在信仰基礎上,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令教會對性小眾有一定的關懷和包容,不論是由釜山(大會)還是到這裡,還是中途參與的活動,都是朝這個方向走」。

Shirley亦感到,與平日在香港的合作相比,「彩虹朝聖」的合作方式更重視公平而非效率,來自不同地方的聲音都一樣受到重視。而Pearl則有更強的代表亞洲的意識,「最初我們定期開會,都會介紹性神學社的處境和工作,他們都很留心去聽,欣賞我們做的事情,這讓我們感到有尊重和合一」。但畢竟多數組織都是來自歐洲,文化較同質,亦對香港處境不甚了解,Pearl一路都有意識要爭取令亞洲,尤其是性神學社所代表的中港台的聲音被聽到,比如作為小冊子的籌委,她在計劃初期就已經厘定人選,廿八個故事中,一口氣包辦了六個故事,「(這)還沒有包括印尼和韓國,這些位置就是要去爭取的」。


「彩虹朝聖」的小冊子《邊緣和解》與宣傳單張(麥嘉殷 攝)

工作坊激起共鳴 仍難掩失望之情

最終來到德國卡爾斯魯厄與會,性神學社幾位的感受卻有些苦樂參半。工作坊分享的氛圍確實不俗,在座的都非常欣賞能有機會了解香港的LGBT+群體及雙性人的情況,甚至有牧者在Shirley有份分享的工作坊結束後特別向她致謝,「說我的經驗能和她的經驗聯結,也有說很驚訝同志的工作還有很多層面,讓她反省了一整天」。在「彩虹朝聖」的攤位前,不少人特意走來感謝她們的在場(presence),亦對她們的事工表示興趣。

細細老師雖然感恩有給性小眾發聲的空間,收到的回饋也都是友善支持,但她估計主要原因是「(出席者)七成都是一些同志牧者,或者向來關懷性小眾的牧者,以及一些本身關注這方面議題的學者和傳媒」,這讓她感到有些可惜,她希望工作坊能吸引到一些並不了解或者對性議題保持中立的牧者,甚至她寧願有一些反對者前來,激發更多討論,「有更多開放的、互相對峙的空間」,而現在「圍爐是很舒服,但最終只做到這樣並不會感到滿足」。

說到這裡,可以感到她們對此次的普世教協之旅仍有些許失望,在攤位前她們收到的有鼓勵和感恩,但也有無視。Pearl和細細老師還特別留意過,大多數代表路過她們攤位的時候,都會假扮看手機,或者目不斜視,「當我們不在,好像我們是痲瘋病人」。不用説參會者,連普世教協對性小眾議題的重視也相當有限,「大部份我們的工作坊都是在分會場,而非主會場」,普世教協主張關心弱勢群體,關注議題眾多,必然有輕重緩急的優先次序,Pearl感到,就算是在邊緣弱勢群體中,性小眾仍舊處於邊緣中的邊緣。

失望正是因為對教會仍有愛和期望,「因為社會行得快,所以當去到這個位置,教會還是走得那麽慢的時候,肯定會失望」,Shirley表示。細細老師直言,「因為我們真的很愛教會,希望我們所愛所認同的群體,能多點愛、關注和尊重。一班關心世界弱勢社群,並有普世價值觀的群體,卻給我們這樣的反應,自然會有落差性的失望」。


細細老師在Brunnen工作坊真人圖書館分享(胡清心 攝)

珍惜小小進步 選擇記住在場帶來的賦權

雖然有失望,但這份在場仍值得她們重視,「因為這種可以被見到,很有趣,哪怕只是一個攤位,就已經是一步」,Shirley強調。對於「彩虹朝聖」來説,能夠一步一步,終於走到大會現場,這個成就已經難能可貴,而這其中令她們最珍視的,是普世教協在今年二月通過的文件〈朝聖路上的對話:在性別議題上開展旅程的邀請〉(Conversations on the Pilgrim Way: Invitation to Journey on Matters of Human Sexuality)。根據文件介紹,第十屆普世教協大會提出,普世教協作為一個安全的空間,應當讓教會可以在此平台上就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比如性別議題進行討論和對話,一個由包括聖公會、東正教、路德宗等不同宗派組成的性別議題資源小組(Reference Group on Human Sexuality)成立,其中有幾位成員也是「彩虹朝聖」的成員,Pearl回憶,在這七八年的時間裡,他們付出了極大的耐性和努力,才推動這份文件成型、通過並推薦給全世界的教會,關於「如何對待LGBT+,如何關懷牧養我們」。

在文件引言中,普世教協表示理解性別議題對不少教會來説仍舊非常敏感,甚至反對就此進行討論,但鼓勵教會能如文件所發出的邀請,在道德困境中一起同行。普世教協亦強調,該文件並非政策文件,而是為有興趣更深入探討性別議題的成員教會,所提供的資源文件。但這無礙這份文件在性小眾心目中的里程碑一般的地位和重要性,更毋論它背後的血與淚。細細老師用「significant」形容這份文件的意義,「可能很多教會對性別議題不感興趣,就算不給面子性神學社或者我們,還是要給普世教協面子,讓他們意識到原來他們做的有些事情是against這份文件,至少不會高調說自己是跟真理做某些事」。

無論是這份文件,還是大會,Pearl、細細老師和Shirley都是以一種強烈的樂觀精神面對,相對於教會進步遲緩帶來的落差、與極大付出毫不對等的成果,她們更願意記得的是艱難道路上的堅忍與鍥而不捨,以及收穫的來之不易。因此,相對攤位上遭遇的那些白眼,她們選擇記住的是來給她們擁抱和鼓勵的人。Pearl提起,「有個女牧師走過來說,要多謝我們,因為我們在這裡。她是雙性戀,父母則是變性人,在教會自然很不容易,我們的在場對她來説很賦權,能帶來肯定。我覺得我們的在場是有作用的,以往普世教協大會也有很多性小眾參加者,但沒有一個屬於他們的社群,可以讓他們分享故事。」細細老師亦分享,有與會者甚至將自己的祕密與她們分享,「她告訴我們,她的媽媽是雙性人,還拿出照片給我看,知道有家人是雙性人已經很驚訝,還是一個有生育能力的雙性人,在我的圈子來說,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如果我們預計甚麼都拿不到,就甚麼都不參與,就不會有這些振奮人心的時刻」。

Shirley用「bb步」來形容「彩虹朝聖」這次在普世教協大會上的成就,但就算現實地看進步如此微小,她都認為是重要的,「就算派一張單張,對一個人講一句變性人和雙性人是不同的,都足夠了。改變人生從來是一個個改的。」


Shirley有份分享的在分會場Canisiushaus的工作坊,與會人數不少(麥嘉殷 攝)

香港人身份勝千言萬語 在場才能爭取更多空間

這是普世教協大會上,第一次有香港人在場作倡議工作,更清晰地發出香港人的聲音,而這份難能可貴的第一次,竟是由一群香港教會的邊緣群體成就,雖然是機緣巧合,但Shirley感到也是因為性小眾群體向來邊緣,卻也因此多了一份自主性。「我們在香港教會,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可能其他教會群體,已經有人照顧他們的飲食溫飽,而我們只能靠自己爭取自己的空間,是這份飢餓感,讓我們一定要抓住任何機會,因此也給我們帶來了突破」。

細細老師為雙性人平權運動,一直在國際層面活躍,她的經驗不僅限於普世教協和「彩虹朝聖」,「我不斷鼓勵香港已經很努力的團體教會,不要只故步自封在香港,要同國際接軌聯合,就算一張凳子都要霸著坐定,再期待更多。所以我為他們感到可惜,沒有珍惜這些平台,希望他們能畀心機啦。」

雖然性神學社這次參與「彩虹朝聖」,自然性別議題是她們倡議的焦點,但香港人這一身份,總讓人對她們多一重關注和期待。Pearl表示,她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說自己來自香港,現在住在加拿大,對方馬上「就知道香港發生甚麼事」,討論的話題也從性別議題衍生出去,「無論是政治狀況、民主自由,香港的情況和我們的看法,以及我們選擇現在不在香港居住的原因」。Shirley和細細老師都一再強調「在場很重要」,只要表明香港人的身份,對方就會表達關心鼓勵和支持,其餘不需要細說,「等於已經講了」。

性神學社從香港走向國際、從討論性別議題的平台走向普世教協大會多元議題的平台,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但她們認為自己還是在流淚撒種的階段。或許正是因為推動性小眾議題的極度艱難、這條朝聖路的漫長和波折、流下的淚水和血汗數之不盡,讓她們生出一份堅韌,或者按照Shirley的說法,是「對教會的耐性與團結,我們仍然選擇同你們不割席,仍然要抓住你們,我們對你們有耐心,這是我們的力量」。

縱然期望愈高,失望愈大,但性神學社仍會繼續這條普世教協的朝聖之路,Pearl更期望下一屆大會「彩虹朝聖」能夠在主會場舉辦活動,「我相信這次大會結束之後,大家放完假回來,就會開始安排八年後的大會。那麼難得我們可以在這裡被看見,在場,我相信下一個大會我們可以爭取到更多。」


性神學社代表、「彩虹朝聖」的成員與部份來自香港與會者在攤位前合影(麥嘉殷 攝)


編按:普世教協第十一屆大會於今年八月卅一日至九月八日在德國卡爾斯魯厄(Karlsruhe)召開。今次大會主題為「基督的愛使世界走向復和與合一」(Christ's love moves the world to reconciliation and unity),內容包括種族公義、性傾向議題、氣候變化等,逾四千名來自全球各地教會的代表出席,香港也有代表參加。目前普世教協的成員覆蓋超過一百二十個國家,共有三百五十二個成員教會,每八年舉行一次的大會乃最高管理機構。本報特派員胡清心和麥嘉殷全程跟進今次大會,詳細內容請留意本報的「普世教會協會第十一屆大會現場報道」。

Donationcall
更多標籤
轉數快
南涌講古
栽種和平
嘉道理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