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資料庫

使命公民.關社靈命系列
系列文章由使命公民運動供稿──今天社會雖然迷茫失落,但基督徒對社會的反應,應受靈性操練指導。特別是當人面對憤怒、怨恨、貪欲、灰心等人性軟弱時,人更急須重建靈性。這系列作品從不同角度反省社關靈性,期望小小的火種,聚成熊熊的大火,讓弟兄姊妹重整靈命,調較價值觀,預備心靈,實踐愛神愛人,活出上主的使命。
關於使命公民運動詳情,可瀏覽Facebook專頁:https://fb.com/missioncitizens 或電郵:missioncitizens@gmail.com

從夢想到承擔

  自佔中運動的蘊量,至雨傘運動之成形,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不斷在人心裡迴響著。

  夢蘊藏著、孕育著願景。夢,一般而言,屬於另一個世界,是另類的現實。

  夢想,對成年人而言,不太現實。青春一輩瞧不起成年世界褪色的夢,或說那已不是夢。

  夢想,真正的理想和願景,必須逐步的落實。能落實的夢想是社會願景的實現。從夢想到實現,是個漫長的、堅毅的、以實踐智慧在複雜人事中遊說、堅守而不固執的活現主見並逐步邁進的實力。這過程包括分享想法和凝結人心。所謂想法,不只是最初的理念,還有在過程中孕育而生的洞見,反映著一層又一層的洞察和睿智。

  這樣的過程,從夢想進入承擔。不是三分鐘的熱度,而是承載於靈魂的負擔。

  有人說,雨傘運動成了一台戲。世人都在觀看,香港市民在觀看,國內在觀看。說是觀看,其實是觀望,到底你們所說的夢想、理想不會只是一場鬧劇吧!

  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建城牆的時候,有人聽聞如此消息便「發怒」,他們「大大惱恨,嗤笑猶大人,對他弟兄和撒瑪利亞的軍兵說:這些軟弱的猶大人做甚麼呢?要保護自己嗎?要獻祭嗎?要一日成功嗎?要從土堆裡拿出火燒的石頭再立牆嗎?」(尼四1-2)。

  今天我們沒有外在的耶路撒冷城牆要修建,但面對的難題是一樣的。最重要的是「專心做工」。尼希米沉著應戰的心理質素,是未來承擔使命的實戰藍本。其中四章15b-18說:

  我們都回到城牆那裡,各做各的工。從那日起,我的僕人一半做工,一半拿槍、拿盾牌、拿弓、穿鎧甲,官長都站在猶大眾人的後邊。修造城牆的,扛抬材料的,都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修造的人都腰間佩刀修造,吹角的人在我旁邊。

  所謂吹角的,就是儆醒守望,負責提醒通報。除此之外,經文的重點是,工作不能停下。一邊警惕,一邊工作。

  雨傘運動一開始,我在運動之現場看見的圖畫正是以上經文描述的畫面。

  今天,我們也在為香港這城守望。尼希米的故事裡雖有惡人,要攔阻他們建造城牆,但畢竟把城建成了。但今天我們所住的這城,卻不斷在被毀壞;然而我們所建的另一個城,卻在殘垣敗瓦之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雨傘運動後一週年,前些日子聽見也讀到周永康和戴耀廷的心聲。在回顧中,前者提到「自己是否做錯很多決定」,有時候會陷入一種自我猜疑的心情;後者分享有一段日子,感覺「周圍的世界都係灰灰濛濛」,他像是走在黑暗的隧道之中。我沒感到愕然,也沒有失望,卻看見有待建造的眾心靈的堅固城。周永康接納佛學是個思考和反省的開始。反省是內心的深耕,是蘊育更偉大心靈的起點。戴耀廷從反省中歸結說,自己「比較適合做公民社會建設」。

  雨傘運動激發了一些人的夢想、理想,更有人散發了人性的美善,其實社會上每一分子應該都要有份於建設。

  教會透過這運動,把現實帶入聖經,希望經文給我們的現實作出詮釋。信徒群體在讀經的過程中,使聖經裡的神學在新的處境中得以活現。我們也需要深化我們對上帝的認信,對聖經與聖靈詮釋現實的力量再三的體驗和認信。

  若我們依然能從經典裡學習,尼希米記背後有一個重要的神學,就是上帝的掌權的,祂是歷史的攝護者。祂含攝(appropriates)歷史的各樣變數,並在其中以祂聖靈的創造能力護理。祂感動波斯王亞達薛西王給予尼希米所需要的信任和資源。詩篇裡說:「若非上主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若非主上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這一句話不能在這時代淪為阿Q精神的代語,不能被腐蝕成犬儒式的「做甚麼都沒有用」。而是要叫我們在心靈深處,因經歷城牆雷池處處被攻陷而產生的無奈、憤怒和沮喪,能化成對一聲聲對上主的呼求。
 
  夢想的實現和深化,不只需要一時的感動和熱情,還需要一種長久的承載與負擔。這樣的承擔,不問其時與不與我,依然在沉思和默默之中深耕行動,一步步前行,即使最後人數不多。

(作者為香港浸信教會傳道、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

使命公民.關社靈命系列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015.10.27)

Donati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