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时代讲场最新文章

莫忘初衷 延续使命

于一四八三年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一位德国神学家、诗人、祭司和修士,亦是「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 Movement)的先驱。当时,罗马天主教所倡议的规矩条例已严重偏离圣经教导。胡志伟牧师说:「昔日,罗马教廷只顾本身,大兴土木建造美仑美奂教堂,默许纵容形形色色商业化宗教活动如售卖赎罪券、朝圣旅行等。路德不满教会权力贪腐,无论教宗利奥十世、大主教亚尔伯特、教廷委办特次勒等领袖,大力销售赎罪券来促进库房收入,把救恩沦为商品。圣经宣讲的福音信息失落,取而代之是各式善功善行。因着体制腐败,不满由此而起,于是宗教改革运动的氛围形成,等待路德于一五一七年威丁堡钉上《九十五条论纲》挑战建制教会的权威,就掀起一发不可收拾的宗教改革。」(编按:参胡志伟〈宗教改革500年之后〉,香港教会更新运动网站,亦刊于本报网站:http://bit.ly/2i8CHC3

  转瞬间,今年便是记念「宗教改革运动」五百年的日子。按马丁路德的神学反省,我们应为现今教会状况作适切检视,从而避免走错方向,偏离从神而来的异象与使命。让我简略分享四个值得反思的要点:

  一、置身廿一世纪极高效率和看重架构的社会,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部门组织。当然,我相信我们不是「为开会而开会」,但我们要明白在会议里所商讨的事项的终极目标,是要「成全圣徒、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12)换言之,个人名利的得失、权力位置的分配,什至教会实体的外型应不是我们首要关注的重点。当我们做每一件事之先,愿保罗的话引导我们的心:「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十24)

  二、现今是资讯爆炸的时代,它不单改变了人的生活模式,亦改变了人的核心价值。现代人看重当下感受,凡事以「我」和「feel」为本,但却忽略了永活的上帝和客观的真理。教会若没有稳固的属灵教导,而个人又没有热切的真理追求,恐怕我们手所作的工是经不起考验的(林前三12-15;太七24-27)。今天信徒的挑战是如何回归、认信及听从圣经真理。惟有把神的话常藏在心里(诗一一九11),我们才能抗衡及回应时代议题。

  三、教会的元首是耶稣基督(弗一22-23;西一18),而教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使万民做主的门徒。」(太廿八19-20)教会若在这属灵的视野上模糊起来,就会在社会里逐渐失去影响力(太五13-15),沦为昔日罗马天主教般的世俗组织。换言之,教会不单被神所呼召进入他的国度(彼前二9),同时又被差遣进入他所创造的世界(太十5-7;路十1-9),为要遍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一23)。这传福音的神圣职事不是神委托某些神职人员来履行,而是每个信徒应有的责任(林后五17-21)。在十九世纪,宣道会创办人宣信博士推动北美信徒参与普世差传运动,因他认定并深信圣经的应许:「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廿四14)让我们在末世「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四2)

  四、昔日,马丁路德提出「信徒皆祭司」的观点,就是信徒的使命或「召命」(vocation)不限于教会场景内,更在所身处的环境(例如家庭、学校、工作、社区等)活现出来。当信徒进入世界,在所难免的是面对时代议题(例如缴纳税款,太十七24-27;离婚,太十九1-12;市场垄断,太廿一12-17)。这时,信徒应有洞悉时弊的能力,运用属灵的智慧,凭信回应社会的议题。「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十16)的信徒从来不是活在象牙塔里,却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见证。唯有持守及活出真理,我们才可以在世界里接触罪人却不犯罪,成为「坚不离地」和「入世却不属世」的圣徒(约十七15-16)。

  基督是掌权和拯救的主,而他透过所差派的信徒在世界里活现上帝的主权与荣耀、见证上帝的恩典与公义。对我们而言,「宗教改革运动」的重点不单为五百年前的教会带来复兴,并延伸至今天教会质与量成长的关键。若要走得正确、终结得好(finish well),我们要认真地审视教会历史所带来的启迪。让我们在二○一七年「考察在以前的世代,并将神的诫命记在心上。」(申四32-40)

Donationcall
更多标签
payme
一生螈命
靈溢
創不同